淺析澳門中小企業的突圍之路

鄒玖勝
  站在澳門老城區的手信街,杏仁餅的香氣與遊客的喧鬧交織成獨特的市井畫卷。鉅記、咀香園等老字型大小店鋪前依然排著長隊,但拐進內街小巷,不少傳統商鋪卻掛著「吉鋪招租」的告示。這種明暗交織的景象,正是澳門中小微企業生存現狀的縮影。由於Z世代的消費模式改變,若中小微企不設法做好自己,難以經營,故中小企必須準確識變、主動應變、積極求變,思考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做出差異性,才能屹立不倒;另邊廂,政府應思考舊城區未來的定位及規劃,幫助中小微企轉型。
  據瞭解,澳門中小企業數量占全澳企業總數的98%,貢獻了45%的就業崗位,但其增加值僅占GDP的28%。本澳中小企發展情況並不怎麼理想,中小企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尤其在澳門博彩業一枝獨大的經濟模式下,往往這種劣勢尤為突出,然而澳門的經濟體系並非單由博彩業組成,只有以中小企業涵蓋的各行各業,才能成為澳門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以及更便於減低澳門經濟發展的風險。
  事實上,為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特區政府是提出了一些政策去扶持中小企的,歷屆政府在「發展經濟」施政方針中,一貫以致力支持中小微企為重點,幫助他們迎合本澳經濟快速發展與升級轉型,推動中小微企提質發展。為此,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幾年前曾制訂「支持中小企行動計畫」,而近年來,隨著計劃的有效執行,特區政府在扶助中小企方面已形成一個支援體系,讓中小企在資金方面得到較大幫助,政府各部門提供不同支援服務,為中小企提升經營能力及競爭力,例如招商投資促進局每年在內地不同城市舉辦大型綜合巡迴推廣活動「活力澳門推廣周」,致力於推動澳門中小企業與內地企業交流與合作,實現澳門中小企業「走出去」理念。同時,特區政府一貫鼓勵和幫助中小企業與葡語國家合作,充分利用澳門的中葡雙語人才等優勢提供服務,包括:法律顧問和諮詢、仲介及翻譯服務涉及農業、漁業、自然資源、語言教學、表演、銀行、保險、工程、電力、藥物、肉類加工、物流、診所、通訊、建築、資訊、餐飲、技術及電視廣播等領域。不少澳門中小企利用本身優勢與葡語國家合作發展,且部份企業已有長期商貿往來,從而促使澳門長久地擔當起橋樑和平臺角色。
  在經營管理方面,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一直推行的ISO國際管理系統認證,近年受到愈來愈多中小企重視。科技創新方面,目前除了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為中小企提供研發資助外,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亦提供資訊科技發展培訓、科技應用等提供支援,促進中小企在跨境電商、電子支付方面有相當不錯成效。
  此外,由經濟局發動、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承接開發的「澳門中小企360營商資訊平臺」,協助本澳中小微企綜合性資訊匯集及採購交流,讓本澳中小微企簡易地獲取政府各部門發布相關資訊。
  為協助中小企融資,經科局推出《青年創業援助計劃》、《中小企業援助計劃》、《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三項計劃,以助中小企解決資金周轉問題。為鼓勵及推廣應用更多科技工具,經科局推出「中小企業數字化支援服務」,協助社區內更多行業的商戶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同時,政府大力推動非博彩元素、活化6個歷史片區,去年還推出「週末北區消費大獎賞」、「全城消費大獎賞」,期望刺激社區經濟,帶動中小微企經營。
  新屆特區政府亦十分關注中小微企的發展。藉著新春假期,行政長官岑浩輝在大年初四(2月1日)先後走訪關前街、果欄街、十月初五街等舊區,並視察氹仔舊城區的臨時行人專用區,實地瞭解節日期間商戶營運及市面情況。岑浩輝表示,他去年競選期間曾到舊區走訪,但自己已有多年沒到關前街,走訪後感到關前街等舊區熱鬧,文創氛圍凸出,營商環境亦有轉變,形容不少城市都有融入文創的舊區活化例子,希望本澳中小企要轉型,亦著經科局提供支持。特區政府將在廣納意見及充分掌握實況的基礎上,致力做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更多居民和企業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陪同走訪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表示,社區內不少逾百年商戶,有很好的傳承技術,澳門作為國際城市有需要保留、保育相關元素,政府將不遺餘力協助商戶,將品牌發展得更好,做實做好澳門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當局正積極籌備三層式推動澳門中小企發展方案。
  其實,面對旅客消費觀念、購物目的及遊玩區域產生變化;內地發展日新月異,服務質素、產品多元大幅提升;加上大灣區、深合區逐漸一體化,居民跨境交通運輸便捷,樂意北上消費。種種因素,為本地中小企經營帶來較大挑戰。
  區域合作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其結果必然是經濟體之間依據各自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區域分工,從而確立各經濟體中在一體化中的專業化與經濟功能。因此,區域經濟合作首先是通過專業化,吸納區域中的各類經濟資源進入,強化與坐大不同經濟體中的優勢產業,例如澳門的博彩旅遊業。其次,則是把地區內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跨境投資,向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成員地區轉移,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製造業外移澳門,89-90年代澳門製造業進入內地。最後,則把地區中最具競爭優勢(不僅僅是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其他成員地區擴散,以延伸其競爭優勢。例如香港金融與專業服務業進入內地。最終實現一體化的經濟區域利益的最大化。資源的吸納與轉移,資本在不同地區的集聚與擴散,正是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機理。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發展,三地居民來往更便利,一體化近程加快,本澳居民北上消費與內地居民南下旅遊都將快速增長,這是區域合作及一體化的必然趨勢。
  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澳門中小企業的突圍之路,需要從制度創新、數字轉型、灣區協同三個維度構建發展新生態。
  首先是要構建中小企友好型政策體系。政府可透過減省行政程式、優化稅務政策,延續現有或提供新的幫扶措施等,讓中小企在經營環境轉變中尋求新的發展。在過往的數據中,初創企業多集中在傳統零售餐飲等行業,大環境影響下受衝擊首當其衝。澳門特區政府去年推出的「中小企業援助計畫3.0」呈現明顯政策轉向。與以往單純提供貸款擔保不同,新計畫引入「成長階梯」機制,將企業生命週期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分別匹配差異化的扶持政策。初創企業可獲最高60萬澳門元的無息貸款,成長期企業享受研發費用150%的稅務抵扣,成熟期企業則獲得海外市場開拓補貼。這種精細化政策設計使受惠企業存活率從過去的52%提升至68%。特色金融工具的創新發展正在破解融資困局。澳門金管局推出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計畫」,允許文創企業用作品版權、老字型大小商譽等無形資產進行融資。大三巴牌坊旁的文創小店「澳門印記」,通過質押自主設計的葡式瓷磚圖案,獲得80萬澳門元貸款完成產品線升級。另一方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的「澳資企業認定辦法」,將澳門中小企業跨境經營的註冊審批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在「分線管理」框架下,澳門食品加工企業通過「前店後廠」模式,將生產基地設在橫琴,節省30%的運營成本。目前已有47家澳門中小企業借助該政策實現產能擴張。
  其次是推動中小企數字轉型。面對數位化轉型的高門檻,中小企業亟需構建協同創新生態。澳門工商聯會可牽頭搭建SaaS化數字平臺,集合線上支付、智能物流、數據分析等基礎功能。餐飲企業可共用中央廚房的物聯網管理系統,零售商戶可聯合開發跨境電商業態,手信業者可共建區塊鏈溯源體系。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提供的5G智慧園區服務,澳門生產力中心推出的中小企業數位化補貼計畫,都為這種「抱團上雲」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如澳門中華總商會搭建的「M嘜電商平臺」,整合300家本地中小企業實現「雲上集體店」運營。同時,要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經營理念,揚棄同質化競爭,深挖「澳門DNA」的文化溢價。歷史城區裏的家族餅店可通過非遺技藝認證打造文化IP,傳統茶餐廳可轉型為葡語國家食品體驗館,中小型酒店可開發世遺主題遊學產品。澳門理工學院調查顯示,73%的灣區消費者願意為有文化故事的澳門產品支付溢價。通過「微創新」實現傳統業態的價值重構:引入AR技術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開發限量版文創衍生品,建立會員制私域流量池,在細分領域培育不可替代性。
  當然,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目前中小企業招聘人才確實非常困難,破解人才結構失衡需要創新用人思維。中小微企業可通過「灣區人才共用計畫」柔性引進內地專業人才,利用跨境執業資格互認政策組建跨境服務團隊。澳門高校每年培養的4000名畢業生中,可建立「灣區就業導師制」引導人才流動。更重要的是建立持續學習機制,利用澳門基金會專項補貼,組織員工參與橫琴「跨境數字技能培訓中心」課程,培養既懂澳門特色又具灣區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目前,粵港澳三地共建的「灣區職業技能認證體系」,已實現餐飲、建築等8個領域的資格互認。澳門中小企業通過「灣區人才共用平臺」柔性引進珠海工程師、深圳設計師,研發效率提升50%。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與內地高校共建的「灣區創客空間」,累計孵化中小企專案73個。
  最後是灣區協同方面。澳門中小企業長期依賴本地市場形成的「舒適區」正在被打破。港珠澳大橋24小時通關、橫琴「分線管理」等政策突破,實質上構建起「澳門—橫琴—大灣區」三級市場體系。餐飲老字型大小可借力「澳門監造」標準拓展灣區中央廚房業務;手信企業可借助跨境電商將葡式產品輻射至內地社區,如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孵化的跨境電商專案,幫助35家澳門企業建立內地分銷網路;文創工作室可通過「澳門設計+灣區製造」模式實現產業化轉型,如澳門葡式瓷磚圖案授權產品在內地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關鍵在於建立灣區成本地圖:將研發留在澳門享受15%企業所得稅優惠,將生產環節佈局橫琴享受場地及人力成本優勢,將市場終端延伸至大灣區內地城市。
  澳門中小企業的振興之路,絕非簡單的政策輸血或技術升級,而是需要在灣區融合的宏大敘事中重構發展生態。當制度創新的破冰實驗遇見數字技術的升維革命,當百年老店的文化基因注入灣區協同的開放動能,澳門中小企業正在書寫「小而美」的轉型傳奇。這種蛻變不僅關乎經濟結構的優化,更是「一國兩制」下澳門特色發展道路的生動詮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浪潮中,澳門中小企業完全有能力從經濟舞臺的配角轉變為價值創造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