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能源車如何做到綠色突圍

舒語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極為迅速,為更好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關於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按照科學佈局、適度超前等基本原則,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現時內地各省市均響應政策,各推出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行動方案,如廣東省推出《廣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到2025年底,廣東全省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約25萬個,通過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發展目標,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2025年春運以來,全國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車日均突破650萬輛,比2024年同期上升60%多。據統計,春節假日期間,南方電網公司統一充電服務平台「順易充」累計充電量4464.11萬千瓦時,同比去年增長11.13%;充電車次同比去年增長13.44%,充電最高峰出現在2月3號(正月初六),單日充電車次29.52萬輛。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成為春運新特色。為服務好港澳車主北上,南方電網公司提前佈局,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建成100座具有歐標充電服務能力的站點,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歐標充電樁縣區全覆蓋,遍佈交通主幹道、熱門商圈及港澳創新創業園區等地。
  電動車相比傳統的燃油汽車,它有著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能源效率等優勢,因此推廣電動車是目前各國正大力推廣的一項重要減排措施,電動車的發展也符合澳門的綠色低碳發展戰略。
  在澳門3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有數十萬輛機動車穿梭於縱橫交錯的街道之間。這個密度不僅創造了全球城市交通的奇觀,更將能源轉型的緊迫性推到了臨界點。當燃油車尾氣與大三巴的歷史煙雲糾纏,當發動機轟鳴與葡式碎石路的靜謐碰撞,澳門正站在能源革命的十字路口。這座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綠色突圍,註定要書寫微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篇章。
  澳門狹窄的單行道、有限的停車空間與陡峭的地形特徵,構成獨特的交通生態,猶如精密的血管系統。在崗頂劇院旁,經常可見旅遊巴士在5米寬的街道上艱難轉向,發動機的轟鳴聲震顫著四百年的歷史磚牆。這種機械文明與文化遺存的激烈碰撞,每天都在拷問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為構建綠色旅遊城市,需要從不同方面改善空氣質素。澳門空氣污染物的其中一部分是來自於車輛尾氣排放,因此,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使用環保車輛,其中電動車尤其受到關注。
  電動車除了不會排出有害的尾氣,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電動車沒有內燃引擎,而是利用馬達驅動,行駛時較寧靜和舒適。然而,電動車輛的價格、充電續航問題、供貨量等是影響使用者購買和使用意欲的主要因素。隨著電動車輛的技術改進和更廣泛使用,相信電動車會更具有競爭力。
  為推動使用電動車,特區政府除於2015年底制定了《電動車輛充電設施安全技術指引》,以確保充電設施安裝和使用的安全外,亦於澳門特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簡稱『一五』規劃」中提出率先在2016至2019年在全澳合適的公共停車場設置200個輕型汽車充電位,以釋除市民在外時需要充電的憂慮,提升市民使用電動車的興趣。「一五」規劃期間全澳共有200個輕型汽車充電位,2個電單車充電位,覆蓋本澳42個公共停車場及7處公共道路。
  為推動陸上交通運輸減排工作及達到碳中和目標,特區政府現已制訂了《澳門電動車推廣計劃》,務求從科學及全面的角度提出推廣電動車發展的各項目標和措施,推動陸上交通運輸逐步邁向近零排放。基於《淘汰老舊摩托車並置換新電動摩托車資助計劃》先導計劃的成功經驗,繼續透過環保與節能基金推出第二階段《淘汰老舊摩托車並置換新電動摩托車資助計劃》,並擴大資助對象範圍,藉此鼓勵更多車主淘汰較高污染的老舊摩托車,以改善空氣質素及保障居民健康,同時亦進一步推廣電動摩托車的使用。
  隨著「以舊換新」計劃初見成效,新能源車占比以及逐年提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澳共有電動車12302輛,其中輕型汽車6480輛,重型汽車1239輛,重型摩托車3003輛,輕型摩托車1580輛。但充電樁建設明顯滯後,在荷蘭園大馬路的公共充電站,經常可見車主帶著便當排隊等候,這種場景折射出基礎設施與政策推進的結構性失衡。
  財政局此前回覆議員關於鼓勵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書面質詢時表示,在推動環保車輛使用方面,行政長官已批示規定,公共實體在購買五座位及六至九座位客車時,有關車輛須符合環保排放標準,同時亦允許購買使用石油燃料替代能源車輛,另在購買輕型摩托車時,亦須選購純電動摩托車。這些規定也適用於由澳門特區及/或其公法人全資擁有的公司。為進一步推廣純電動車輛的使用,財政局於2022年透過公函向各公共實體發出內部指引,促請其在購置或更換機動車輛時應盡量選購純電動車輛,指引同時訂定九座位或以下客車的適用價格標準。隨著市場發展,更多包括國產品牌在內的純電動車將引入本澳,公共實體亦會逐步淘汰非電動車及增加純電動車的比例。
  交通事務局表示,電動車輛進口時,除須提交一般車輛進口所需的資料檔,還須提交證明車輛符合國家或國際標準的電力安全測試報告或證書,確保車輛的電力安全性,獲商標及型號認可核准的電動車輛詳情可在交通事務局網站查閱。公共停車場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均配置電池管理系統,以及電力過載保護、短路保護和漏電保護,並設有緊急開關制。電動電單車的充電插座也須符合相關標準。此外,環保局正研究訂定設置電動車充電設施的防火及電力安全技術條件,以加強公共和私人停車場充電設施的安全規範。
  土地工務局補充,《私人樓宇停車場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申請指引》內已按照現行法例及規定作出說明,並具體指出停車場/車位在不同的業權屬性下的執行方法。政府亦正在草擬行政法規,將涵蓋充電設備的技術規範,以配合推廣電動車的政策。
  特區政府已於去年五月一日起,透過批示下調中、快速公共充電收費的電能費用,並將慢速充電的「非繁忙時間」由晚上十一時提前至晚上八時開始,以減輕充電費用。
  此外,交通事務局表示,截至去年十月,兩個巴士公司共投入超過八百九十臺增程式電動巴士,佔全澳營運公共巴士超過百分之九十二,博企娛樂場穿梭巴士則已有百分之九十三使用新能源車輛,當中使用純電動車輛的比例佔總體百分之四十四。當局會持續推動企業加大力度履行環保責任及義務。
  微型城市的轉型必須遵循「精準滴灌」原則。新加坡的電動車分時充電定價機制、摩納哥的立體充電塔設計、香港的換電站網絡佈局,都為澳門提供了鏡鑒。特別是在電池技術尚未突破的當下,混合動力車型的過渡價值值得重視,這既能緩解里程焦慮,又能利用現有加油站網絡實現平穩轉型。
  在寸土寸金的澳門,充電設施建設需要顛覆性思維。巴黎將街燈改造成充電樁的「智慧燈柱」計劃,香港在公共停車場頂層鋪設太陽能板的雙重利用模式,都值得借鑒。更應把握5G技術普及契機,在路環設置自動駕駛測試區,探索車路協同的新型基建模式。澳門科技大學的鋰電池回收研究項目,已實現92%的材料再生率,這種產學研閉環正是技術破局的關鍵。
  爲全力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綠色出行,充分適應內地與港澳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南方電網廣東珠海橫琴供電局在合作區建成公共充電站點16座,公共充電樁349臺,實現在主要的產業園區、旅遊景區、商業綜合體等人流密集區域的充電網絡覆蓋,覆蓋半徑小於1公里。不僅如此,爲了使車主更加方便地找到充電站點,橫琴供電局還在高德、百度等主流地圖上提供了簡體、繁體的充電樁關鍵字搜索服務,同時,在道路的顯眼位置設置了清晰的路牌指引,確保車主能夠輕鬆找到最近的充電站點。
  當前,港澳地區電動汽車充電介面主要採用歐標Type2介面,通訊協議與國標存在差異,「水土不服」和「里程焦慮」普遍存在。橫琴供電局充分適應港澳車輛充電需求,主動建設具備支持歐標充電介面的充電樁,建成歐標公共充電站點13座,歐標充電樁34臺。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服務局長吳創偉曾表示,2025年是推進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第二階段發展目標的開局之年,商事服務局已初步確定了2025年近20項重點任務,其中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重點是要以基礎設施的完善,奠定深合區發展的堅實基礎。商事服務局計劃加快推進歐標充電樁建設,滿足澳門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加快體育館加油站建設,推動橫琴大道加油站項目籌建進度,讓琴澳居民在橫琴的交通出行更便利。
  澳門的獨特優勢在於「超級聯繫人」地位。橫琴深合區的「澳門新街坊」項目,可作為新能源生活圈試驗田。澳門可借鑒深合區的經驗,在跨境數據互通、充電標準對接、碳積分互認等方面尋求突破。當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逐漸電動化,這條跨海長龍將成為大灣區能源革命的動脈。
  澳門每年接待上千萬旅客的接待體系,本身就是絕佳的電動化場景。從發財巴到旅遊巴士,從酒店接送車到租賃車輛,全面電動化可產生示範效應。為配合澳門特區政府的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政策,實現本澳的可持續發展,澳門各間博企紛紛宣佈引入環保電動巴士以優化現有的穿梭巴士車隊。這種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應該轉化為行業標準。借鑒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的光伏車棚設計,澳門的綜合度假村完全能打造零碳交通生態。
  在產業培育方面,澳門可聚焦電動車產業鏈的價值節點。發揮自由港優勢,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跨境貿易平臺;利用中葡平臺地位,探索與巴西鋰礦、葡萄牙充電設備製造商的合作;結合金融產業優勢,發展綠色汽車金融產品。澳門大學的智慧能源研究室正研發的無線充電路面技術,有望成為突破同質化競爭的殺手鐧。
  城市形象的重塑需要文化賦能。大賽車博物館可增設新能源賽車展區,格蘭披治大賽車可引入電動方程式表演賽。在媽閣廟前地設置新能源車文化廣場,將充電樁設計成葡萄牙瓷磚藝術裝置。這種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能讓綠色出行理念真正浸潤城市肌理。
  站在東望洋燈塔眺望,澳門的能源革命既是微型城市的自我救贖,更是人類城市文明轉型的縮影。當第一縷陽光掠過港珠澳大橋的風力發電機組,灑在氹仔的電動公交車頂,澳門這座小城正在書寫新的傳奇。新能源車的普及不是終點,而是澳門構建智慧生態島鏈的起點。在這場沒有退路的綠色征程中,每一輛靜謐駛過議事亭前地的電動車,都是對未來的莊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