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臺灣社會,青年族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島內社會各界紛紛將目光投向青年族的同時,該族群的目光會真實地投向何方?其實要解讀這個問題,既複雜又簡單,簡單到只要兩句話,一是網路,二是社會。
但萬萬沒有想到,總體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生活上的「小確幸」觀念,傳入島內後竟迅速被政治異化,被「台獨」勢力潛移默化、升級發酵,用以影響青年族的「國家認同」:出人意料地表現在「恐中」「反中」情緒上。
「恐中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針對島內臺灣青年在「政治正確」強壓下頭腦時時外泄的「恐中論」,凡有心人群不禁要問,無端而起、無處不有的「恐中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筆者認為,民進黨所謂「民主化」「去中國化」是「恐中論」的思想因素。
長期以來「00後」的臺灣青年一代成長於島內「政治民主化」的過程,所感受到的全是民進黨及綠媒一味鼓吹、無所不用其極的「民主、自由」,以及各種為民進黨所利用、「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聲浪。這種極端化的價值觀的演變,易形成盲目反對崛起大陸的思想因素。
臺灣社會在「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民進黨不斷強調臺灣本土化,從而形成自我膨脹、自我封閉、與大陸對抗的「臺灣主體意識」。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島內青年一代「臺灣主體意識」形塑的過程中,對大陸充斥著與老一輩「仇共」所不同的心理,明顯具有新的偏見、新的敵視。
民進黨長期全方位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和「台獨」思想形塑了部分臺灣青年「兩岸兩國」的錯誤認知。陳水扁上臺,變本加厲大搞「台獨」分裂活動。教科書的「獨化」動作擴大到高中。從2006年起,臺灣高中教科書將中國史和臺灣史分割開。從此,「本國史」不再是「中國史」,「中國」也不再是「我國」。2016年蔡英文執政迫不及待強行推出「史上最獨」課綱與教科書。所謂的新課綱、新教材已完全脫序教科書應該具有的公正、權威、嚴肅的特質,經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的驅使與篡改,越改越亂,越改越「獨」,已不加掩飾地公開為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政治路線服務。
隨著時間推移,在民進黨不斷操弄下,臺灣青年對「被統一」的恐懼感不斷增強。民進黨營造出臺灣青年對「臺灣會被中國大陸統一」的盲目恐懼,成為誘發臺灣青年「恐中」的心理因素。那麼民進黨如何讓臺灣青年對「被統一」恐懼呢?
心理學家曾對社會恐懼心理做了如此綜合描述:當一部分人感覺受到威脅時,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源可以加以解決,便會產生憂慮、苦惱之感。於是一種介乎集體焦慮、恐懼的心理隨之蔓延開來。恐懼心理一旦產生,便不會自行停止,它會按照自身的邏輯發展。社會心理恐懼會不斷循環。首先,過度誇張的想像,虛構最壞的結果。如果此時社會不予矯正,反而予以蠱惑的話,其後果將更為嚴重。其次,恐懼心理會自動開啟更多對於現實的負面認知,開始扭曲事實。再次,作出與理性完全不相符合的錯誤選擇。
民進黨推動臺灣青年對「被統一」的恐懼病態,完全符合上述心理疾病的特徵。這種病態的社會反映,導致今天臺灣社會出現集體非理性的政治盲想、盲知、盲動行為,也是不足為奇的。在民進黨推動臺灣青年對「被統一」的恐懼上,「反中拒統」是其政治表像。長期以來,臺灣社會所充斥的大陸資訊,清一色的是以片面、歪曲、負面、抹黑為主。在如此深不見底的大染缸裏,許多人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是那個特殊時代;70多年的反共教育使他們形成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模式;臺灣當局長期持續地對「一國兩制」的醜化、汙名化,使他們與生俱有的「恐共」「恐中」心理變本加厲,擔心被大陸「吞併」「被統」,失去今天現有的生活。尤其民進黨深入的蠱惑和扭曲,讓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驚心,對兩岸通過和平發展快速融合感到憂心,對「被統一」後自己的處境甚為擔心。這幾種綜合因素的互相疊加、交匯,進而根深蒂固,對「被統一」必然表現為憂心忡忡、誠惶誠恐、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希望票投民進黨,幻想至少可抵擋一陣,或拖慢一下「被統一」的節奏與進程。
兩岸政經發展明顯失衡是民進黨推動臺灣青年「恐中論」的重要島外因素。
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無法與大陸建立正常的溝通聯繫機制,使得兩岸政治互通處於停擺。同時,中國大國地位確立,在國際上「一個中國」原則穩固,極大地壓縮「台獨」的發展空間。民進黨當局深感焦慮,想方設法挑釁兩岸關係,「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干擾、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而這一切經綠媒歪曲事實、造謠惑眾,不明事實真相的臺灣青年受其「獨害」,久而久之,「恐中」情緒無端外泄,時時蔓延。
2010年兩岸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讓臺灣方面獲益巨大。每年順差均在70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它既可以使得臺灣企業在進入大陸市場時享受優惠待遇,又為臺灣帶來更多的投資與貿易機會。臺灣每年有42%貨物賣到大陸。但 ECFA早收清單中,臺灣對大陸只開放了267項貨品,卻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入臺。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涉嫌違反世界貿易組織關於「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自2024年1月1日起,大陸對原產於臺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議稅率。賴清德5月20日就職講話大肆宣揚「台獨」分裂,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已經徹底摧毀了 ECFA實施的政治基礎。大陸方面不得不決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產於臺灣地區傳統產業的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從今年9月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於臺灣地區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征進口關稅政策。即便如此,至今大陸對臺免稅、減稅的貨品仍高達359項,大大超過了臺灣。大陸針對兩岸經貿非正常的現狀,合理合規進行反制,卻被民進黨當局說成是「以經迫統」,而綠媒不遺餘力的歪曲事實,卻使不明真相的臺灣青年一代受其迷惑,徒生無法自圓其說的「恐中」情緒。
重塑臺灣青年中國心的若干思考
由上述一系列深入研究發現,要做到重塑臺灣青年中國心的關鍵在於真正瞭解當下島內臺灣青年在想些什麼,要做些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兩岸現狀,唯有加強兩岸青年的入腦入心的雙向交流。
面對兩岸現今僵持對立的狀態,為重塑臺灣青年的中國心,筆者認為,青年交流模式必須再進化、再提升,建立符合臺灣世代所需的全新交流模式刻不容緩。
兩岸青年交流重在培育兩岸青年「新型共有認知」,產生相互理解和信任。這種「新型共有認知」,不僅是基於兩岸青年通過彼此相互依存或共同命運等理性考慮而建構的,更多是通過臺灣青年與大陸青年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理解,增強兩岸青年,特別是臺灣青年的歷史認識、國族認知,逐漸使兩岸青年產生新的集體記憶,促進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兩岸青年通力合作把中華文化置身於中華民族這個大範圍中,共同面對和解決共同碰到的問題。大陸需要瞭解到,交流的擴大不一定立時帯來認同的改變,應從長遠角度加以審視,避免僅追求短期效益。
兩岸青年交流可建立「共同網路議題」,形成令兩岸青年可以接受、足以興奮的戰略規劃。大陸有關部門、行業、單位應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大力協調配合,通過兩岸青年不同管道和角度,發揮各自優勢,有計畫有目標地聚集相關資源,支持兩岸青年從事兩岸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交融與實踐,特別是要依託相關高校進行教育資源整合,組成以青年為主的兩岸研究團隊和工作團隊,參與當地建設,尤其是兩岸鄉村振興。
進一步拓展兩岸青年交流的內涵,將大陸地區按其特色,進行有效劃分。如上海、深圳等區域以改革開放、建立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具有法律框架的全過程的民主為主要內涵。交流片區既有硬實力,更具軟實力。使來此交流的臺灣青年親眼目睹,親自感受,不虛此行。福建則應專注面對臺灣基層、本土青年族群,可在福建真實親感臺灣宗親血脈、宗教信仰、飲食起居等,為此「初探大陸族」才有了最溫馨、無門檻的選擇。而臺灣青年瞭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則重在兩岸及港澳合作交流對兩岸融合發展的啟迪,以及推動未來願景的展望,乃至預測個人前景的務實實現。
大陸如能給予兩岸青年,尤其是臺灣青年更多的平臺、更多的資源,傾心聆聽島內青年的關切、煩惱、痛點,有針對性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上述的難處,那對於重塑臺灣青年的中國心是極為關鍵、極其重要。由此,建立起動態回應機制,這種機制會讓臺灣青年的所需所求,及時為大陸主管部門所了解,從而形成有針對性、良性的互動,使臺灣青年產生兩岸一家親的真實感受。
(周天柱/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