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放眼新質市場

  西方集中渲染「中國經濟登頂論」
  —「為什麼制裁中國企業?」
  ——「因為他們超過了我們。」
  —「為什麼說中國產能過剩了?」
  ——「因為他們的產品太好了。」
  這段匪夷所思的對話,雖然是杜撰,卻形象地展現了歐美目前對中國的普遍心態。
  這一波對中國的輿論戰是從去年底開始,而且和以往側重從意識形態角度批評中國政治制度不同,這一波輿論戰聚焦於經濟領域,集中渲染「中國經濟登頂論」,包括耶倫此次來大談中國產能過剩,都是以往所謂「中國崩潰論」的翻版和延續。
  西方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找藉口。
  一個是疫情前就開始的貿易戰,特朗普開始進行升息、關稅調整,不巧碰上疫情,不僅貿易戰沒有打成,美國對中國的需求還不降反增,到最後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他就轉向貨幣市場,釋放出更多流動性來拯救金融市場,但是現在來看後遺症很嚴重。
  這對中國當然是有利的,特朗普這麼拼命放水的結果就是擴大了我們的出口,其國內市場對我們的需求還很大,我國的出口企業就受益於此,所以他發現了這個事後就不幹了,開始想辦法挽救局面。
  按理說民主黨政府拜登上臺以後,應該改掉原先特朗普的一些做法,結果發現美國確實是對中國的依賴太大了,無法進行調整。因此他就開始想辦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開始是「脫鉤」,結果中美貿易逆差反而越來越大了,又改名叫「去風險化」,但實際內涵是一樣的,只不過換了個詞而已。
  我們的「新三樣」目前在歐洲很受歡迎,因為歐洲要搞環保、可持續發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因此一些中國的產品,如電動汽車、光伏板、電動車相關的電池都賣得非常好。
  美國和歐洲有點慌了,就開始編造了一個中國「產能過剩」的故事,因為只有這樣,未來他們才能以反傾銷的名義來落實對中國的調查,因此得找一個說辭,現在歐美創造一些敘事確實挺有想像力的。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從耶倫的嘴裏說出來「產能過剩」確實奇怪。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未來的行為做個鋪墊,比如向中國加關稅。「產能過剩」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在國際上所謂的傾銷行為而創造的一個說法而已,完全不能自圓其說,所以他們現在開始編故事了。
  市場經濟「選擇性顯靈」
  耶倫訪華結束後,財政部有一個情況說明,廖岷副部長就說的很清楚,產能問題要放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用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來看待;要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分析產能問題。為什麼一向信奉自由主義的西方,在這件事情上不再談市場的作用了呢?
  既然西方一再強調市場經濟,我們就應該完全讓市場來決定,別老是以國家安全等各種名義來搞事情。但當我們真正以市場經濟的規則去行事,他們反倒害怕了,因為發現技不如人,就開始編故事了。中國是後發展國家,包括國內很多輿論也不相信中國能追趕上歐美國家,這也讓歐美的媒體還可以利用最後這一點餘力來編故事。
  如果是正常的市場競爭,歐美就應該接受中國的崛起,但現在他們不接受,還開始編故事。尤其是在國際貿易和現代經濟體系裏,不是讓市場去決定,而是由美國去決定,還想假借市場的名義來說話。市場是由消費者決定的,不是由政府決定的,現在美國又不完全不尊重消費者,覺得可以替消費者決定。
  美方應該反思的是中國為什麼進步這麼快。因為中國開放,願意利用所有先進的東西改變自己,讓自己發展得更好。中國當年對投資是非常歡迎的,認為能夠幫助改善改善我們的產品,提升消費能力。但現在歐美的思路是,你比我好你就不能進來,而且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如果排斥中國如果能夠改善自己,倒也不是不能考慮,可問題的關鍵是排斥中國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反而會落入越來越差的迴圈。現在歐美的思路出了問題,我們就只能以實力說話,打打談談。
  歐美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國內分配
  如果產能過剩進行「傾銷」,這是有一定標準的,就是價格一定便宜。可是現在我們賣給歐洲、美國的「新三樣」和技術產品,價格遠遠高於國內市場。比如華為在歐洲賣的手機比在國內市場貴很多,說明這跟傾銷沒關係。
  歐美一直在去工業化,所以他們的產品不行了,連波音過去這麼有名的製造業企業,現在都醜聞纏身。有很多美國編輯去調查,發現他們醜聞纏身的背後是因為只追求金融利益,寧可拿著流動現金回購自己的股票,造成股票價格上漲,也不願意去投資。他覺得運作股票的收益更好,但其實整個經濟完全變形了。此外他還要為自己找補,所以完全是一個托詞,跟「產能過剩」沒有什麼關係。
  同樣,去工業化導致歐美產能完全不夠了,但是民眾需要消費,所以就需要從中國進口產品。歐美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國內分配,老百姓說我們99%都沒受益,只有你們1%的人受益了,但是他們不承認,而是找一個替罪羊,因此把所有的責任全推到中國身上。
  現在歐美的做法是排斥先進,排斥好用。但是我們電動車在東盟國家賣的特別好,如果歐美人跑到亞洲等一些對他們來說不發達的地區,卻可以享受比歐洲、比美國更好的交通,遲早會讓歐美的消費者眼饞。
  但是歐美的政府不可能很長時間都不讓老百姓享受到這麼好的產品,所以現在開始搞封禁,你領先他了,他就害怕你利用他的市場,不停以「產能過剩」「傾銷」等藉口加稅,防止中國產品進入它的市場。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也印證了中國的產品好,至少比他們自己的產品好。
  他們現在的說法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之所以快速發展,是因為政府補貼了,但是我們電動車的補貼是前期的事,而美國目前的補貼比我們還要多,還不一定成功。
  扶持一個產業崛起取決於很多因素,而他們現在並不具備。但是美國非常自信,這一點我非常佩服,他們認為只要跟中國一樣幹,就可以取得中國那樣的效果。所以他們一邊指責中國,一邊進行大量補貼,但是純粹在補貼一些落後產能。
  去年特朗普和拜登都跑到底特律去支持美國汽車企業工人罷工漲薪,純粹就是作秀。而這些人下一步會嘗試砸爛電動車,領導人們一定會堅決支持。這不是在鼓勵創新,而是為了保護落後,這一套做法才是現在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但是他們根本不管,繼續我行我素地幹下去。
  所以我覺得將來發生的事情可能要比這些更加惡劣。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因為日本汽車比他們好,寧可去砸這些汽車,也不允許流入市場,當年這些事情有可能會重新上演。特別不講道理的事情,都會慢慢地在美國社會發生。政治家變得昏頭昏腦,完全失去理智,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制度性失調,並且用近乎瘋狂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對他們違反市場規律的行為進行指責,但是不要期待他們會因此回心轉意,指望他們繼續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已經不太可能了。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寧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中企出海要有風險意識
  就在耶倫訪華前,4月7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法國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提出「面對外部挑戰和不確定性,企業要練好內功,堅持創新驅動,加強風險管理,重視綠色發展,與當地企業深化合作、共謀發展,堅定做全球綠色轉型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中國企業出海,要培育風險意識。
  目前我國企業很難有這種風險意識,所以很容易拍板就下場,陷入某種程度上的困境。現在我國在積極培養區域國別研究,實際上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理論上做準備。對於企業來說,也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你不專業就無法判斷當地的市場風險和政治風險,很容易在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不是因為在中國經營得好,在海外就一定能成功。
  當然也有很多在中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可是他們在海外做得非常好,市場特別成功。因為它們是針對當地市場特點去做的,比如說在非洲特別有名的傳音公司,還有一些小家電,都做得非常成功。
  企業要清楚不同市場包括亞洲市場、非洲市場的特點,不能眼界永遠瞄著發達國家,因為過去出海不是歐洲就是美國,可是現在歐美的投資環境都變得不那麼友好了,我們應該更多考慮一些其他地方的市場。
  結算貨幣成了新的議題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結算,大家從去年開始已經意識到這件事了,包括金磚國家峰會,都在討論這些議題。
  現在主要都是用歐元和美元,會遇到很大的困境。只要歐美使用長臂管轄,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
  現在金磚國家和很多南方國家都在想更多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本幣結算是一個辦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不是所有的本幣都那麼穩定。在所有的新興貨幣裏面,人民幣肯定是最穩定的。所以在過去一年裏,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結算,最後都選擇了用人民幣。比如印度和俄羅斯的交易最後選擇人民幣,因為人民幣的穩定程度要比盧布和盧比高得多。
  這樣的情況以後會越來越多,也需要我們討論人民幣是不是使用的越多,對中國越有好處。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必要做更多的探討,知道對雙方的利弊有哪些。其實美元最開始國際化的時候,美國人也不是一上來就覺得這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曾經美國也猶豫過,是不是應該讓美元在海外大量流通。
  在今天這個時代,美元作為一個比較穩定的結算體系和媒介,確實提供了一定的公共服務。但是現在美國把自己的名聲搞壞了,把美元變成了一個武器化的手段,而且使用起來不分青紅皂白,讓別人感到害怕。其實美元現在開始成為各國的問題,也是它自己「作」出來的。
  當年歐洲人不得已才想辦法慢慢脫離美元,建立了自己的歐元體系。最開始歐洲人也沒有想做自己的貨幣,後來美元不穩定以後,美元給歐洲創造了很多問題。當年尼克森政府的財政部長康納利在歐洲訪問的時候,歐洲人就向他抱怨,他卻說這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活該倒楣。因此,歐洲這才下定決心做自己的貨幣體系,後來逐漸形成了歐元體系。
  現在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美聯儲升息以後,未來它每年要支付的債務利息比例和總額非常龐大,可能從今年開始,美國政府支付債務利息的開支就會成為政府預算開支的第一大項,市場就會認為美國違約是早晚的事。
  現在美元把這些新興經濟體都搞得很難受,因為一旦發展了,美國就會制裁。從技術上講,現在的支付手段和電子貨幣都比當年更多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金磚國家和其他國家重新討論遠離美元的做法,它的發展趨勢會超過當年歐洲人搞歐洲貨幣體系的十年,去美元化會比過去快得多。
  (丁一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