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的學問

  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尿在腎臟不間斷地生成後,經輸尿管到達膀胱,暫貯於膀胱中,達到一定量時,通過尿道排出體外。
  正常排尿須具備什麽條件
  排尿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複雜反射活動,大致可分爲儲尿期和排尿期。這兩個周期相互交替,協調而有規律地運行。
  一次正常的排尿活動,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中樞神經系統正常;②自主神經功能正常,副交感神經及交感神經系統協調;③膀胱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正常;④尿道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正常。這四個條件共同支持排尿活動,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都會導致異常的排尿活動,使人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症狀。
  每天小便幾次算正常
  成人的膀胱容量平均爲350~500毫升,新生兒的膀胱容靈約爲成人的1/10,女性的膀胱容量一般略小於男性,老年人常因膀胱肌張力低而導致膀胱容量增大。
  一般成人每次排尿量爲200~400毫升,每天小便6〜8次,24小時尿量爲1500〜2500毫升。當然,這與飲水量、飲食、天氣等均有關係。老人、嬰幼兒、孕婦等人群,每天的排尿次數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正常的小便一般呈淡黃色,飲水多者會略淡,飲水少者可能略深。
  哪些因素影響小便次數
  影響小便次數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性別、飲食、氣候、心理、疾病等。
  •年齡和性別 嬰兒排尿不受意識控制,次數較多;老年人膀胱張力降低,常有尿頻現象;女性在妊娠期可出現尿頻。
  •飲食與氣候 食物中含水量多或大量飲水,可使尿量增加;咖啡、茶、酒等飲料有利尿作用;氣溫較高時,呼吸加快,出汗增多,尿量減少。尿量增多或減少,可相應地增加或減少小便次數。
  •心理因素 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變化,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瀦留,使小便次數增加或減少。聽覺、視覺及身體其他部位的感覺刺激,也可誘導排尿,影響小便次數。
  •疾病因素 神經系統受損可影響排尿反射,導致尿失禁;腎臟疾病可使尿液生成障礙,導致尿少或無尿,表現爲小便次數減少;泌尿系統結石、腫瘤、狹窄等,可造成排尿功能障礙,引起尿瀦留,也可使小便次數減少。
  •治療因素 利尿劑可使尿量和小便次數增加;手術中使用麻醉劑、術後疼痛等,可導致術後尿瀦留,減少小便次數。
  由此可見,有的人喝一大瓶水也能「坐得住」,而有的人喝少量水可能就需要上厠所。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也有時能「坐得住」,有時「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