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後備幹部”接班密碼

2011~2012年換屆,從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到普通公務員的印象,“平穩有序”屢被提及。能做到“平穩有序”,後備幹部制度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某種意義上,解開了後備密碼,就解開了近30年來幹部隊伍實現有序更替的密碼。

後備幹部的前世今生

根據官方的解釋,“後備幹部”是指各級按照幹部管理權限,根據有關選拔標準和程序,選出德才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幹部,為上一級領導班子補充幹部而準備的後備人選。中央2002年頒佈實施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指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一般應從後備幹部中選拔”。這正是後備幹部“光環”對各級官員的吸引力所在。

目前,我國已形成形同錐狀的後備幹部群體,覆蓋了多個層級。其中省部級後備幹部1000名左右、地廳級6000名、縣處級約4萬名,加起來近5萬人。如果再加上鄉科級、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後備幹部,總量數以萬計。未來的党和國家領導人,很可能會在他們之中產生。

後備幹部制度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文革”10年,放大了中國共產黨人才代際更替危機的程度,後備幹部制度正是執政黨應對這一危機的制度安排。當時,中央管理的幹部中,60歲以上的超過了一半。各省區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的年齡多在61歲以上。

1980年春節前後,中組部派出10個工作組,分赴各地考察優秀中青年幹部,回到北京後形成了一個160人的名單上報中央。但鄧小平看了這個名單後說,選拔的幹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幹部年輕化迎來了加緊提速的機會。

後備幹部制度建立的標誌是1983年10月,中組部下發《關於建立省部級後備幹部制度的意見》,要求當年7月前選定1000名省部級後備幹部,其中正省級200名,副省級800名。其中,每個省市區出省部級後備幹部20名左右,每個部委出5名左右。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後備幹部選拔範圍拓展到各個層級。1994年,十四屆四中全會指出,要為各級領導班子培養出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後備幹部。2000年,中組部發文,對各級後備幹部的條件、數量、結構以及選拔、培養和管理原則作了規定。

接班人密碼

同為“後備”,為什麼有的人很快就被提拔?有的人長期沒有“轉正”?

進中青班

前往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某種程度上是領導幹部即將被重用的信號。

該班脫產學習的時間長達半年或一年,主要面向地廳級。1995年起,中央明確定位“中青班就是為省部級領導幹部培養後備力量的”。中組部會對學員選拔進行審核把關,還會派聯絡員全程跟班。

北京市文聯原黨組書記朱明德,是2000年中青班學員。朱明德回憶說,學習時從沒敢小看同學馬曉偉的潛力,但沒想到畢業不久,馬就擔任了衛生部副部長。資料顯示, 2007年時,中央黨校中青班的學員已有三分之一晉升省部級。

能“上”能“下”

“能上能下”亦是很多縣處級直至省部級後備幹部晉升前的必修課。如輪崗、到基層特別是條件艱苦地區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以及到上級黨政機關、大型企業掛職等。這些經歷,使他們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更多領域的管理經驗,增進了外界對他們的瞭解,贏得了更多的威望,也便於組織對他們做進一步考察。

如今,上掛、下派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形式亦有變化。2010年12月,66名中央部委後備幹部陸續“空降”地方正式任職;而各省市隨後也派員進入中央,引來關注。此前,亦有現任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深圳市市長許勤等前“京官”分別“空降”至廣東惠州和深圳後,紮根並升遷的例子。其實,無論是下派、上掛還是跨區域、跨領域交流,都凸顯出“能下能上”、多崗位多層級鍛煉經歷已成為組織部門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到一線去

將後備幹部派往急、難、險、重一線鍛煉,擇優任用,《黨政領導班子後備幹部工作暫行規定》已有規定。目前地方上對“一線”的理解,除了信訪維穩外、還有征地拆遷、招商引資、階段性工作等緊迫事務。鍛煉方式主要是壓擔子。如2011年,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進行新區建設征地拆遷時,派後備幹部化解釘子戶、處理‘糾紛地’;2008年,雲南昆明公選100名縣處級後備幹部赴一線招商,經過1年歷練後,再分配到合適的崗位。

不少地區還以一線工作的成效作為後備幹部升遷的硬條件。

培養地廳級、省部級後備幹部時,“一線工作法”大多一以貫之。如正職後備幹部分管常務工作;分管或具體負責維穩、招商、項目等工作。“這些挑戰都是長期性的,接班人要打好‘提前遭遇戰’。”組織官員表示。

基層後備幹部的“五味”

基層後備幹部“酸甜苦辣淡”的經歷和心境,都與“備”與“用”、“上”與“下”的不確定有關。

自從與兩個要好的同事一起被確定為同級後備幹部後,北京公務員劉名覺得,三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微妙了很多:彼此有了戒心,工作中也暗中較勁,甚至到了“你上班早來10分鐘,我就早來20分鐘”的地步。

他說:“當上後備幹部,讓我變得異常敏感,尤其是對‘領導’這兩個字。有時同事之間開玩笑,稱對方是領導。如果是說我,我立刻就心跳加快;如果是說別的後備幹部,我會非常尷尬。領導尤其是大領導要是跟哪個後備幹部說句話,我就感覺醋溜溜,很失落。”

四川某縣副科級後備幹部吳剛稱,如今,他所在的交通局不僅讓他列席一週一次的局長辦公會,還安排他協管安全生產、運輸行業等。他說:“我們局有3個副科級後備幹部,在不同的崗位工作,各自幹好就行了,不會有猜忌心和‘踩著別人往上爬’的思想。“我覺得現有的後備幹部選拔機制還挺公平的,民主投票能者上嘛。”

四川某縣公務員徐匯說,15年前,他被選為副科級後備幹部,經歷了培訓學習、下派到村任副村長2年、選派到市上掛職1年等,“該有的條件都有了”。如今15年過去了,他仍然是普通科員。按照當地副科級幹部48歲退下來的慣例,今年已47歲的他,“僅剩理論上的提拔希望”。而對自己是否還在後備幹部庫裏,他“沒好意思問”。

有後備幹部表示,到一線鍛煉,我們責無旁貸。但現在出現了“後備全能”的說法。某縣農業局一名副科級後備幹部說:“縣上有什麼大事,不管與專業相不相關,我們後備都跑不脫。”僅2011年,這名幹部就被抽調,全程參加了創衛生縣城、環境整治等的檢查;還參加了縣上10多個大型活動的籌備……到頭來,農業專業荒疏不少。

上述幹部稱,儘管明知上級調遣他們參加活動缺乏統一規劃,也沒建立獎罰機制,大多數後備幹部仍不敢怠慢,“誰知道是不是在暗中觀察表現呢?還是小心為妙。”甚至有人覺得,上級正是抓住了他們這種“備”與“用”的不確定心理,安排各種差事“屢試不爽”。

雲南基層公務員劉鑫成為後備幹部後的生活波瀾不驚。後備3年,“去黨校培訓過”是他對這一身份唯一的記憶。“單位覺得培養是組織部的事,組織部覺得是單位的事,雙重管理,結果變成了兩不靠。”看到同一批的後備幹部有的到省裏學習,有的已經下派鍛煉後提了實職,他有點羡慕。

爭議後備

“備而不用”誰之過? “仕途陷阱”如何防?後備與公選孰是孰非?這些問題,後備幹部、組織官員、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的解釋,有時候各方的說法完全對立。

“備而不用”與“用而不備”

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有些地方,真正從後備幹部名冊中脫穎而出,由“備”而“用”的幹部不足15%,80%以上的後備幹部被埋沒在名冊裏。“用而不備”也讓基層幹部感到困惑:“少數幹部沒有被列入後備幹部名單,也沒有經歷過任何培養鍛煉,就因‘特別優秀’等十分籠統的原因被破格提拔,將一眾‘後備’變成了‘墊背’。”有基層後備幹部反映說,要想獲得提拔,沒有關係和門路不容易做到,這已成為很多後備幹部“最大的心病”。

但記者採訪的組織官員普遍認為,大範圍選拔後備幹部有利於拓寬組織選材的視野。湖南邵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林彥博直言,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把最優秀的人才選到領導崗位。後備幹部如果不夠優秀,備而不用有何不可?

其實,要消解“備而不用”和“用而不備”的困惑,就要合理規劃後備幹部隊伍,在用人時嚴格遵循幹部選拔任用的相關程序,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如在提拔後備幹部時將具體理由公開,引入群眾監督機制等。只有這樣,後備幹部才會少顧慮、有奔頭。

“提拔預期”與“仕途陷阱”

毋庸諱言,“提拔”是後備幹部們最為關心的話題。有時,“提拔預期”也會引得煩惱上身。有受訪者表示,能當上後備幹部體現了組織的信任。但目前局領導班子已經換了兩屆,我還一直屬於後備。人都追求進步,我因此很苦惱。生活中,還有朋友不常問“提拔了嗎”。要是當初沒當上後備,就不會有這麼多尷尬。

河南商丘市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劉福奎總結出了後備幹部受挫後易出現的七種心理:悲觀鬱悶、怨天尤人、嫉妒怨恨、逆反抵觸、經濟補償、投機取巧、自暴自棄。組織官員還呼籲後備幹部抵禦社會消極觀念的影響,以平常心看待官場的升遷提拔,防止“心理陷阱”變成“仕途陷阱”。

掉入“仕途陷阱”的大有人在。一個典型案例是, 2009年9月7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政府原秘書長李維群,在得知省委組織部考察組即將到齊齊哈爾考察地廳級後備幹部後,給180多名領導發送了410多條短信拉票。最終,李被免職並取消後備幹部資格。

對後備幹部來說,進入後備隊伍並不意味著進了提拔的“保險箱”,而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組織部門來說,如何發揮“提拔預期”的作用,激勵苦幹實幹的正向能量,亦是後備幹部工作的一個著力點。

後備還是公選?

四川省一名正科級後備幹部王洪亮稱,前段時間自己所在單位一把手出缺,自己後備5年了,正是轉正的好機會。誰知,上級決定拿該職位出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