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南光(四)——南光(集團)有限公司的歷史貢獻與文化精髓

變革重振 涅槃新生

半個多世紀以來,南光公司置身於一個中西文化交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交戰、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交鋒、國共交手、政商交集、社會矛盾交織、境外境內交流的境地;處於多重職責、多元文化、多種利益、多種生活方式、跨國跨地區跨所有制跨產業的多重時空座標之中;加上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轉變、外貿代理向自主發展轉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澳門回歸前向回歸後轉變的歷史演進,等等,形成了南光在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以及改革發展、經營管理中有別於國內企業的艱巨性與複雜性,而南光正是在認識和處理一系列動態性複雜的問題中與時俱進、變中求進的。

南光的變革是在兩條主線的交錯中進行的,其一是從政企合一到政企分開,其二是從澳門回歸之前到回歸之後。這兩種變革深刻地影響著甚至決定著南光存在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形式與發揮作用的方式。

政企分開的改革第一次改變著南光存在的形式

1984年7月實行的政企分開改革使南光一分為二:南光公司和南光貿易公司。南光公司以擔負政治任務為主,其員工後來分別成為澳門中聯辦和新華社澳門分社的員工。南光貿易公司以承擔經濟任務為主,在南光30多年經營積累奠定的基礎上,1985年成立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在以柯正平為董事長、宋一川為總經理的領導班子帶領下,解放思想,衝破以本銷、代理為主的傳統業務範圍,提出了“多元化、多功能、綜合性、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制定了以“立足澳門,依靠內地,走向世界,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和澳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服務”的經營方針,並採取多種形式推進和落實。

立足澳門求發展。盡力鞏固代理地位,大力發展自營。政企分開當年,南光自營業務僅占總額的18%,到1988年時已經上升到60.78%。

投資實業、地產,業務多元發展。1986年至1988年,新辦工廠7家;在內地和澳門新註冊合資工廠10家;新成立外貨代理、貿易和產品銷售公司11家;另有二級公司開辦的獨資、合資企業也發展到50多家。1980年至1990年初建立了一批紡織企業;1992年註冊成立了南光汽車修理廠;1995年參股29%合資開辦了澳門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光電儀器產品。1985年以來先後獨立或合資建設了一批商住樓、酒樓、住宅樓、商業中心與停車場,到1995年10月時,交由建成公司主管、尚在運作的澳門房地產開發專案共有6個。1989年澳門貿易公司商場對外營業;1991年大三巴工藝品分店開業,南光百貨有限公司在澳門註冊成立;1994年南華國貨新開設美式樣貨場。此外還合資興辦酒樓,參與澳門餐飲業,開展工程承包和外貨代理業務,成立建成(澳門)有限公司管理南光自有物業。

澳門安家立業,參與大型投資。陸續建設和購置了包括總部辦公大樓南光大廈、員工完全宿舍南園大廈、南成大廈以及商業地產海洋中心第一期等一批自有物業。1987年南光參與投資了由澳門政府、澳門商人和萄資聯合集資組成的澳門港口管理有限公司;1988參與投資了由11家中資機構組成的中聯實業有限公司,參與澳門機場投資,出資收購了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4.5%的股份;1991年與澳門港口管理有限公司合資組成澳門油庫管理有限公司,佔有95%的股份;1993年南光石化與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簽署“CAM授權NKCHEM向機場提供航空燃料議定書”,並於1995年11月6日試航時保質保量按時為飛機供應了航煤,機場所需航煤全部由南光石化供應。

夯實本銷石化,加大石化投資。1987年12月與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合資的南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澳門註冊成立,終止合作後,獨立經營石化產品的批零、倉儲、貿易,以及燃氣、燃料供應系統的安裝和維修業務。1991年獲得在澳門經營油庫的法定專營權,南光石化與澳門港口管理有限公司簽署“關於建造和經營九澳油庫的再受讓合同”,並合資組成澳門油庫管理有限公司。1992年在澳門註冊成立南石滑冰油站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加油站及燃油產品、潤滑油銷售和進出口貿易。1993年購買了臺山兩個加油站的產權,在澳門以“NKOIL”和“南光石油”登記入冊,正式創立南光成品油品牌。1995年九澳油庫開始商業運營,各種油品罐投入使用。1997年澳門全部油商與九澳油庫簽訂使用油庫協議,南光石化收購了南利油站50%的股權。

順應市場開拓酒店旅遊業。澳中旅的酒店業務開始於初期接待華僑、華裔的華僑招待所。1987年至1993年,香港新雅圖酒店、富豪酒店有限公司、濠景酒店有限公司、東亞酒店、加拿大投資的楓華苑酒店、購入的桂林環球大酒店相繼開業,開辦了高潔專業洗衣有限公司。同期南光也開辦了聯邦酒店和帝濠酒店。1993年在澳門註冊成立帝樂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參與航空服務業務,經營澳門旅遊、內地旅遊以及境外旅遊,在長江三峽合資購置兩艘五星級豪華遊船“東方皇帝號”、“東方皇后號”。

依靠內地謀發展。首先是滿足國內需求重振進口。1984年至1992年,南光的進口額從1 970多萬美元增加到93 080多萬美元;而同期的出口額則從22 568多萬美元起伏性地增加到33 160萬美元。其中,1987年至1992年進口業務發展迅速,羊毛、電器、化纖是南光國際的主營產品,作為國家3大進口羊毛公司之一,在高峰期南光年進口羊毛達5萬噸。其次是投資紡織工業。1980年後期,南光投資1 000多萬美元,引進先進設備,先後在北京、河北、安徽、陝西、河南、浙江、山東、新疆、珠海等地建立了一批合資紡紗廠,其中6個工廠於1990年在國內陸續投產,試出口2萬多件,每件比計畫內供紗多賣10美元~25美元。第三是進軍房地產業。從1989年起,南光先後在北京、上海、杭州、寧波、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開發寫字樓、公寓、別墅和普通住宅,投資金額達20億港元。至1994年全部完工入住的專案7個,在1994年新推出專案4個,土地儲備的長線專案6個。

走向世界圖發展。在工貿結合、技貿結合和進口需要推動下,先後在澳大利亞、巴西和塞班島建成一批國際企業;同時二級企業也在俄羅斯、捷克、澳大利亞、新西蘭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到1993年,南光已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客戶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貿易關係,在澳門和海內外,通過獨資、合資、聯營、合作、參股等形式,開辦了各種企業和實體100多家。

從1984年7月至1999年,是南光公司在政企分開改革中探索前進的時期。在1985年至1995年10年間營業額增長了5倍,員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業務遍及亞、歐、美、大洋洲四大洲,在中國內地、港澳及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的獨資與合資企業一度達100多家,並由此而奠定了南光集團今天的基本經營格局和產業結構。然而這也是一個在快速發展中潛伏致命風險的時期。在1990年中後期,由於改革探索和國際化經營中經驗的缺乏,更因為急於求成、盲目冒進,投資決策失誤、風險管理意識與手段嚴重缺乏、財務管理監控能力顯著薄弱,業務上的違規行為和非正常業務屢禁不止,以及對規章制度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潛在問題愈演愈烈。期間雖然經過多次整改努力,關閉了一批虧損企業,追收了一部分欠款,重組了機構人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終還是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釀成1999年發生嚴重財務危機而瀕臨破產,留下了值得永遠記取的深刻教訓。

重振南光

1999年年初,在廣信粵海破產事件影響下,多家外資銀行陸續對南光發出收回全部貸款的要求,總額約25億港元;同時南光在中資銀行的債務也高達25億元。在資不抵債情況下,南光的資金鏈即時斷裂,瀕臨絕境。在澳門回歸前夕,為保證澳門平穩回歸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方針的貫徹落實,國務院在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作出了挽救南光、重振南光決定,批准以債轉股方式解決54億元債務,外貿部再提供2億港元無息借款用於流動資金,從2000年起5年內免繳財政利潤。南光絕處逢生。

1999年9月16日,以吳亦新為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據張小兵常務董事介紹,董事會的第一次會議是在中南海召開的,這在央企中是絕無僅有的。據李志忠副總經理介紹,國務院常務會議後,朱總理一直關心南光發展,曾專門致信南光董事長要求彙報南光自主發展的情況。

在澳門回歸後,南光新領導班子在1999年底確立了“振奮精神、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再造輝煌”總體工作方針,指導公司在新世紀(10.89,-0.11,-1.00%)重新起飛。

深入整改,重建基業。從2000年至2005年,隨著南光整改重建工作的有序有力有效推進,主要任務也從“深入整改、穩健經營”向“加快發展階段、整合資源以及積極培植新的效益增長點”邁進。2000年,在文化上提出了“用最好的回報社會”的南光宗旨,確立了“嚴細、務實、團結、自強”的企業精神,強調“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負責”的作風,發佈《員工手冊》,創辦《南光周訊》,以團結鼓舞員工二次創業努力奮鬥;在經營上將各經營單位調整為石化、實業、貿易、廣南4家按專業管理的二級公司,並以經營方式為導向設立石油本銷、資產管理、商品貿易三大戰略業務板塊;在機構設置上恢復資產管理部、審計部,將力達公司更名為清理整頓辦公室;在投資上進行分類管理,對內地投資專案在理順產權、設專門機構統一管理,實行經濟責任制;在財務上進行體制改革,執行新的《會計制度》,加強財務管控,資金統一調控,積極追計欠款和清庫變現,強化風險管理;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和修訂各種制度近100多項;在資訊化上初步建立起辦公自動化系統。通過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當年獲得利潤3 700多萬元,實現了扭虧為盈,集團上下改革發展的信心大大增強。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