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教育興澳”實現“人才建澳”

王希富

行政長官上周發佈明年度的施政報告,該份施政報告首次將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單獨列出並置於首項,將培養本地人才視為未來政府施政中的“重中之重”。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考慮成立由其直接領導的人才發展委員會,科學規劃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未來將增加資源投放,提高人才培養的公共開支在本地GDP的比例,包括研究啟動分別針對精英人才、專業人才和應用人才的系列計劃。但從結構上來看,突出人才培養並將之單獨首先列出已經是開創本澳歷年施政報告的先河。過往的施政報告在談及人才培養方面,多僅從教育長效機制落墨,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政策,但要達至社會各行業的人才供求平衡,顯然有著較大的差距。明年的施政重點,則明確要求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並將之列為施政報告的第一部分、第一要點。據崔世安介紹,“人才”涵蓋三個重點:第一,是澳門居民作為的人才,不論他是否在本地;第二,對於在外地的人才,出臺特殊政策吸引其回來;第三,配合整個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發展需求,包括應用人才、專業人才和精英人才。政府將透過制度建設、相應措施和資源投入實現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調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之後,施政報告隨即在四大民生長效機制中的教育方面作出表述,將以制度和資源的有力支撐,築起連接非高等教育、高等教 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等領域的全民教育網絡。保障居民完成非高等教育,並提供修讀高等教育或以上課程的機會,幫助居民增強競爭實力,逐步向上流動。落實“教育興澳”的施政理念,實現居民素質全面提高。

為強化持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社會效益,配合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策略,政府計劃在路環石排灣籌建“職業教育實踐中心”,設立高中職業技術教學及實踐場地,既可為開辦專業技能課程的機構作教學用途,也可作為相關專業實習的教育基地。同時,設立“語言培訓中心”,提升本澳學生的 語言應用能力。以上兩個中心預計將於2016年投入運作。

明年,特區政府將增加對特殊教育的資助,減輕家長照顧子女的生活壓力,持續改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學習條件,促進特殊教育的發展。

政府加大力度推動高等教育全面進步,落實制度建設,加大資源投入。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的落成運作,為本地高教發展注入新的元素和動力。政府將抓緊規劃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藍圖,跟進相關法規的制定,推動高等 教育走向新的階段。

特區政府除大幅增加獎勵成績優異學生的獎學金名額及金額外,還透過新建成的“大學生中心”,為學生提供綜合服務平臺。支持高等院校開展對 外交流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增進人生閱歷。

由此可見,除了人才培養,教育在未來一年的施政中也是重中之重,將兩者相繼提出當中可謂大有深意。畢竟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教育將是實現人才培訓和提高的最主要途徑。甚至可以說,要實現“人才建澳”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取決於“教育興澳”各項政策的落實。

增加資源投放應更重教育品質提高

行政長官在總結2012年度工作時指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實施15年免費教育、完成澳門大學橫琴 新校區的建設、增加獎助學金和持續教育津貼,致力培養特區人才。《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的實施,有效提高了教師的職業地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本澳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人口比率正不斷提升,由2009年的22.9%上升至2012年的27%。

其實就教育本身而言,本澳現時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這在區域乃至世界上都屬於較為先進的。而其近年來隨著特區經濟發展,庫房收益的提高,對教育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各項教育津貼更是不斷得到增建,去年首次推出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畫,以支持澳門的大專學生購買書籍、參考資料和學習用品。該計畫於2月初開始接受登記,截至3月20日,已有逾3萬名澳門的大專學生登記,特區政府則已發放了2600多萬澳門元的津貼。這些都是特區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具體表現。而從實際上講,現時澳門學生在就學深造上所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很大,除了享受免費教育外,政府有獎助學金計畫,各民間社會團體和機構也紛紛推出形形色色的助學計畫。可以說澳門已經基本上從數量上解決了教育均等的問題。一般而言,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政府推出的持續進修計畫亦將繼續開展,資助金融也提升至6000元,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的支持。

解決教育數量和機會均等的問題,是實現教育興澳的基礎,只有讓廣大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夠為本澳發展提供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要真正和更好讓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得以體現,就必須對教育的品質提出要求。這一點,在行政長官回應議員問詢時亦作出強調,提及減低留級率提高教育品質的問題。回顧去年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也曾強調繼續貫徹“教育興澳”的指導方針,除加大資源投入外,更著重提升教育素質,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穩步發展。推動《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的實施,重視人才培育。而今年除繼續做出該些陳述之外,社會文化範疇的施政方針針對教育發展提出更多計畫,也更加注意從長效機制建立的角度出發,著重制度的修訂完善。

吸引人才回澳首要考慮留學生

在明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對在外的本澳人才提供特殊待遇,吸引人才回澳”。據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在登記的澳門大專學生中,修讀澳門本地高校課程的學生有15925人,修讀外地高校課程的學生有13708人,修讀外地高校與澳門本地機構合辦課程的學生有1841人。以修讀學位分類,其中修讀博士學位有331人、碩士學位有3209人、學士學位有23569人、高等專科學位有1379人,其他課程的有2986人。此外,修讀外地高校課程的登記學生中,以就讀院校所在地分類,在內地的有6351人、在臺灣地區的有4077人、在香港特區的有2257人,在葡萄牙的有141人,在澳大利亞、美國及英國的分別有755人、712人、702人,其他地區的有554人。在本澳之外就讀的學子其中有很多都是借助特區政府的資助實現外出深造的,但是在他們的外地求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給予其繼續的幫助?雖然這個問題早已被提出來,但是卻也一直沒有較好的解決方式。久而久之,他們與本澳的關係會疏遠,甚至會處於個人的考慮,而選擇留在外地,不返回澳門工作和生活,這不得不說是澳門的損失。所以如何與這些在外地留學的學生保持聯繫,吸引他們“回流”也應該是教育興澳的重要方面。

留學生是一國或者一地區人力隊伍的重要資源,也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他們在原居地往往是社會的“表表者”,經過在留學地的學習深造後,又能拓展眼界,增加知識,更加提升了自身價值,如果返回原居地參加工作一般都會成為社會的精英。所以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十分重視留學生的管理,希望這些精英人才能夠在學成之後“回歸”。也正因為如此,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在出訪時一般都會專門會見和看望當地的留學生,顯示對他們的關懷,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學成歸國。在澳門,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留學潮也在本澳興起,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紛紛出國留學,這對澳門來說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將可有更多的本澳青年一代能接受更為先進和全面的教育,若他們能在學成之後回澳,將為充實本澳的人才隊伍,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也不可否認並非所有的留學生都會在學成之後歸來,而是在見識到國外的發達和先進後動了移民的心思。從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就比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時間裡出國留學生總數已達136萬人,其中學成回國的只有37萬人,人才流失不可謂不嚴重。所以本澳在應對留學潮上應多加注意,避免人才的過多流失。

尤其對澳門來說,現在人才的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過多依靠“外援”是未來長遠發展的“軟肋”,因此在不斷完善和提高本地教育水準的同時,鼓勵本澳學生走出去留學,用外地資源為本澳培養人才也十分必要。雖然現在特區政府已經推出留學貸款資助並且也有政府部門派遣留學生到葡國等地學習,但是貸款資助的條件限制還是較高,而且所派遣的留學生多是集中在葡語學習及將來從事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為主要目的,並非較全面覆蓋本澳急需人才的各個行業。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適當放寬資助條件,並且派遣更廣領域的留學生,以期快速充實本澳人才隊伍。當然,為保證這些留學生能夠盡可能多的返回本澳,當需研究一些制約措施,以防“為他人做嫁衣裳”。

留學生多數年齡不大,背井離鄉、遠赴異域,起初必然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當然可以鍛煉到留學生的能力,但是如果原居地的政府或者團體沒有支持機制存在,讓留學生可以在遇到問題是選擇求助,極易產生無助感,甚至被拋棄般的失落感。更有甚者可能在受到留學地組織的說明後,產生對他們的親近感,進而融入和認同當地社會,不願再返回原居地。所以讓留學生多多感受到來自原居地的關懷至關重要,時刻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明白家鄉還在等著他回去建設的更美好。從而堅定學成之後報效家鄉的志願。

在對留學生的支援服務上,筆者認為本澳政府設有辦事機構的地區,該辦事機構應負起責任。沒有設立機構的可以借助中央政府所設立的大使館、領事館等盡可能向本澳留學生提供幫助,讓留學生們感受到來自祖國和澳門的關懷。具體方式上可以直接援助,更可以支持和鼓勵留學生成立自己的團體,互幫互助。

需要指出一點,對留學生提供支援並非是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運作,而是要時常存在,重點向留學生介紹澳門的發展變化,讓他們更加清楚的知道澳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便他們做出針對性的學習或者轉型,避免返回澳門後自己的所學與澳門所需格格不入。造成資源和人才的浪費。

完善制度人才持續發展

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