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背後

4年編劇,5個月拍攝,送審範圍最廣卻一路無阻。這部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而作的獻禮劇,以其不回避歷史的態度與平民化的刻畫,顛覆了人們對主旋律影視劇的刻板印象。

大雨滂沱之夜,電閃雷鳴過後,一輛卡車停在中南海西門,8341部隊士兵冒雨出動,執行秘密任務。懷仁堂中,兩個人影悄聲密商。北京西郊玉泉山的葉劍英住所,重兵把守,黑色轎車魚貫而入。屋內七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各懷心事,和空著的八張椅子一起靜候著一場“不太對勁”的會。而後,華國鋒出現了,宣佈粉碎“四人幫”。

這是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開局。作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重大獻禮,這部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室牽頭的政治類電視劇,在8月5日投資方——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特意組織的看片會上一試播,打動了幾乎所有與會者的心。

主旋律、重大革命題材、歷史正劇、人物傳記,一度是人們對政治類電視劇的標簽;但恰如投資方的期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顛覆了人們已有的刻板印象。

看片會從早上9點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半,很多人為劇情紅了眼眶。投資方對電視劇的受眾有明確定位——55歲以上男性、劇中1976年至1984年間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具有聽廣播、坐公交、看報紙、上網先看時政新聞、微博關注學者和公知的行為習慣,在家中處於家長和話題者位置。受邀而來、對1976年至1984年有著切身體會的人,在片中找到了情感的出口,甚至看片會後兩小時的座談會也沒有絲毫冷場,華影文軒影視公司總監王玥涵撕掉了手中預設話題的備案。

看片會當天,投資方邀請了“在55歲以上男性之中知名度、推廣度相對較高的專家學者”。被譽為“影視界的知道分子”的影評人譚飛,以及媒體人葉匡政都位列其中。

譚飛和葉匡政一向都抗拒主旋律影視劇。在譚飛心裏,主旋律就是話劇腔和模仿秀,“跟大人物長得差不多就可以了”;葉匡政更是“根本不會主動去看”。但這部有關鄧小平的電視劇,還是帶給他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譚飛去的早,趕上了第1集粉碎“四人幫”。令他印象深刻的有三個細節:甚少在史書上出現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吳桂賢出現了,“還挺漂亮”;粉碎“四人幫”是毛主席遺志;以及“當時那個語境下能說御林軍”。

“沒想到尺度還比較大,可能以前覺得這種電視劇敏感度很高,禁區會比較多。”譚飛對《博客天下》說。

讓他驚訝的另一處是鄧小平的扮演者、因飾演孫中山聲名鵲起的馬少驊。一方面他覺得馬少驊長得並不像鄧小平,選擇這個演員本身就是一種突破,擺脫了演領袖人物首先要長得像的刻板做法,突出了神似。另一方面劇本也為這個人物增添了新意。

“過去我們講到很多大人物,所有的神態都是按劇本設計好的,沒有人的味道,感覺他生下來就準備為中國多少億人民工作。但這裏面的鄧小平,比如講到他跟部下見面時的那種激動感和期待,(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平民化的東西。”譚飛說。

“看開局感覺到這個片子有點宮鬥劇的感覺,其實對1949年以後的高層權力鬥爭,中國紀實文學或許寫了很多,但電影電視劇展示得特別少,幾乎沒有。所以這次我還是感覺比較新奇。”葉匡政說。

哈佛教授傅高義所著《鄧小平時代》一書的譯者馮克利,出席看片會時也對電視劇給予極高評價:“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是外國人站在全新角度去解讀鄧小平;中國人站在全新角度去解讀鄧小平的,就是我們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3天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1套晚八點檔正式開播。央視一位熟悉電視劇採購與播出的項目部員工透露,前14集的平均收視率高達2.06%,一改較長一段時間來,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收視率不滿2%的局面。

“這出乎鄧家人的意料,出乎行業圈的意料。大家都擔著心能不能拍好,會不會是過了就過了的戲,但在我看來這是預料中的。”接到《博客天下》的電話時,製片人高成生採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對電視劇他不願多談,但對於播出後的好評,他顯得相當自信。

宛如小平“附身”

“丟掉馬少驊,融進鄧小平,太難了,是一種煎熬。”

8月8日晚8時,馬少驊坐在電視機前,“提心吊膽”地等著《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播。作為一個有著31年演藝經驗的老演員,每次戲一殺青,他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掉角色,做回自己。但這一次,馬少驊不僅未能洗掉鄧小平的烙印;從2013年8月進組到2014年1月殺青,五個月籌備和拍攝過程中承受的壓力也持續到了現在。

如今,身為貴州人的馬少驊說話時仍不時蹦出四川方言,手機裏存有不同年代的鄧小平照片,戒了多年的煙因為這次的角色而重新被夾在指間,拍戲過程中的壓力和疲憊讓他患上了糖尿病,每天飯前都要注射胰島素。

以前,馬少驊幾乎不看自己演的片子。現在,看完每天晚上播出的兩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他睡不著覺,常常獨自坐在屋子裏,腦子裏一片混亂。

“我想得到成功的承認,因為我付出的心血實在太大,超乎之前的想像。”馬少驊看著窗外,紅了眼眶,“我只求鄧伯伯的在天之靈能夠保佑我一下,我確確實實盡了力,盡了我最真誠的這顆心。如果說您對中國人民是赤膽忠心,我對您老人家就是赤膽忠心,我盡我所能了。”8月13日接受《博客天下》專訪時,馬少驊靠在椅背上,眼神中有些疲憊,手上夾著煙,卻忘記點燃。

現年61歲的馬少驊曾6次飾演孫中山,也飾演過陳毅。扮演政治領袖于他來說並不陌生。只是鄧小平這個中國當代史上的傳奇政治人物,他此前從未想過會與之發生關聯。

2013年8月,剛剛登上飛往貴陽航班的馬少驊接到製片人高成生的電話,對方語氣非常著急,請他馬上回北京。馬少驊細問是什麼事時,電話裏卻沉默了。第二通電話響起時,馬少驊已經回到貴陽老家,高成生告訴他,想請他在一部電視劇裏飾演鄧小平。

當時距開機還剩一個月,關於鄧小平的這部電視劇還沒有找到鄧小平的扮演者。尋找合適人選的工作早在導演吳子牛6月進組前就已展開,卻始終無法敲定。

吳子牛告訴《博客天下》,遴選的標準有兩個:一是不要特型演員。“特型演員四個字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像丹尼爾‧劉易斯演林肯,梅麗爾‧斯特裏普演撒切爾,都是因為他們是頂級明星。”二是造型後要和鄧小平六七分像。“在中國小平(這個形象)太深入人心了,甚至上過八次《時代》雜誌週刊,外國人對他也很熟悉。至少演員造好型出來,我們能指出哪個是鄧小平,外形盡可能地像,才能讓觀眾相信他。”他想到了馬少驊。

“從來沒有想過要演鄧小平。固定在一個模式上的東西,要去顛覆和突破不太容易。我都61歲了,何必去冒這個風險。”馬少驊回憶當時的反應。

但作為演員,他抵擋不住鄧小平這一角色的誘惑。加之家人和製片人不斷勸導,馬少驊最終飛回了北京。在北影第一次帶妝試戲,所有一旁觀看的人都鼓起了掌,那一刻他下了扮演鄧小平的決定。

此時,前面等待他的,比他想像中還要孤獨和艱難。

距開機只剩25天。60萬字、七八百頁的劇本被馬少驊拆開,一集一集地打印好;手機和MP3裏存滿鄧小平的講話錄音,不時聽一聽;向總編劇、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要來《鄧小平文選》;把鄧小平各個時期的照片拿到照相館沖印出來擺在面前,看劇本和材料的同時抬頭看照片揣摩神態。悶在家裏做案頭功課的日子裏,因為妻子不在家,馬少驊餓了只能上街買燒餅果腹。

“丟掉馬少驊,融進鄧小平,太難了,是一種煎熬。”馬少驊如此總結那段時間。

和他一樣經歷最短籌備期的,是導演吳子牛。

“我拍了30多年戲、10多部電影、10多部電視劇,籌備時間從來沒有少於三個月。”吳子牛說。但在這部關於鄧小平的電視劇上,他2013年4月拿到劇本,6月24日正式進組,計劃的籌備期為三個半月,即10月6日開機,不料又突然提前了10天。

吳子牛形容這3個月“就像打仗一樣”:上千處場景、幾千張服裝樣片、1976年至1984年幾乎所有的記錄片和新聞簡報,“每一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停頓過”。為了給美術、服裝、道具等部門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吳子牛決定將開機戲定在北戴河,連續3天拍外景。

馬少驊只試了4次妝,最大的變化是粘了眼皮和戴上假髮,第5次便是正式開拍。86歲的演員化妝行業泰斗王希鐘忍不住說,他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挑戰。

開機當天,吳子牛寫了一段話——希望全劇組的人,即使在生活中也要帶著對鄧小平這個人物的敬畏。

從進組到殺青的5個月,馬少驊電視不看,電話不接,拍戲期間住的屋子裏貼滿了鄧小平照片。僅一牆之隔的吳子牛聽到,每天拍完戲回到酒店後,馬少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播放鄧小平各種講話的音像資料。

馬少驊經常累得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而寫字臺上,第二天的臺詞還在靜靜等著他。他沒有選擇,5點半起床化妝、11點拿著本子出門記臺詞的日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這個角色,責任太大了。”他說。

鄧林、鄧楠、鄧榕(毛毛)、鄧質方之妻劉小元、鄧朴方之妻高蘇甯等鄧家人曾和劇組開過一次座談會。馬少驊明白,他們“對這個角色寄予很大的期望”。鄧家人講得有分寸,馬少驊聽得仔細,從蛛絲馬跡中尋找人物關係的線索。

“我演其他人物,比如陳毅,就跟陳丹淮單獨聊過。這回沒有。我好想說,毛毛啊你們約我一下,我們單獨聊,我把我的一些疑慮問出來。但人家太忙,我不敢造次。”回想起當時的心情,馬少驊依然急得直蹦四川話。

為了這部戲,馬少驊增重18斤,原因是鄧林之子、不久前去世的萌萌曾經說,他爺爺很胖,肚子比馬少驊大。劇組在鄧家院子實景拍攝了5天,萌萌都在。作為與馬少驊接觸最多的人,他告訴馬少驊鄧小平說話時的狀態等大量細節。

鄧家人給予劇組極大的空間和支持。在鄧小平過80歲生日的戲中,導演吳子牛希望借用孫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