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應是布什對華工作訪問的重要議題

整整三十年前的今日,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尼克松飛越萬里太平洋抵達北京,與中國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進行「歷史性的握手」。這是一次打破國際慣例、不同尋常的訪問,是一個長期敵視中國的超級大國的元首訪問。機場上雖然沒有紅地毯,也沒有歡迎的人群,但中國的接待熱情周到、彬彬有禮。尼克松在與周恩來的五次會談中,申明了他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他認為,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不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也不鼓勵日本支持台灣獨立運動;支持任何關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的方法;尋求美中關係正常化。周恩來希望在尼克松的下屆任期內解決台灣問題。作為這次歷史性訪問的主要成果,是雙方於二月二十八日在上海發表的第一個《中美聯合公報》。該「公務」對台灣問題的闡述,中方的立場是:「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國方面則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重申了它對中國人民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美國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上海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係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它標並著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後兩國關係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在台灣問題上,雖然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美國政府在第一次與中國政府打交道的正式文件上就正式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等於正式承諾今後將不再進行製造「兩個中國」的活動,也不可能再明目張膽地鼓勵和支持台灣搞「獨立」。而美國在「上海公報」中對台灣問題所使用的「基辛格語言」,及中美兩國在「上海公報」對各項問題「各自表述」的方式,也為後來的台灣國民黨政權透過「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定位,及對「九二共識」的解讀,起到了「示范啟迪」的作用。

台灣問題確實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也是影響中美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最大障礙。反過來,中美關係發展順利時,台灣海峽局勢也相對平穩;如中美關係惡化時,台灣海峽也是濁浪滔天。因此,當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布什將於今日抵達北京訪問,標並著中美關係又將晉入新一階段的中美關係健康發展時,關切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們也就有理由相信,布什的訪華將能為兩岸關係的緩和發展,帶來某些助力。

布什今日開始的訪華行程,較為短促,只有兩日一夜,不到四十八個小時,因而被定位為「工作訪問」。本來,這次對華工作訪問是應當在去年十月上海「APEC」峰會後進行的,但由受「九一一事件」影響而臨時決定推遲。不過布什當時指出,如果「APEC」峰會不是在上海舉行,他就將會連這次出國也告取消,由此可見他對與中國現任領導人江澤民的會面,是極為重視,並對踏上中國的土地,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意結。實際上,小布什的父親老布什曾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並在出任第四十一任美國總統時,打破了美國在冷戰期間,總統就任第一年不訪問非盟國的慣例,主動提出在訪問日、韓之後,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而在十三年後,老布什特意提醒小布什,為了表達對自己這次訪華的重視,在安排日、韓訪問的同時,選定三十年前尼克松「破冰之旅」的同一日抵達北京。

由於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焦點,中國政府顯然希望,美國能多理解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感受,在布什這次工作訪問中正視及討論台灣問題。不過,美國似是因曾遭受「九一一恐怖襲擊」,而且出於西方的價值觀,卻希望將「反恐」、貿易逆差、人權、宗教、武器擴散等問題擺上台面。另外,在布什行前,曾有人提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後,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個「公報」的內容已不適應今日的中美關係,應當簽署第四個「中美公報」。

不過,布什專門挑選尼克松訪華三十周年的紀念日對華進行工作訪問這一「肢體語言」顯示,華盛頓將延續以「上海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為基石的對華政策,亦即是三個「中美公報」並沒有「過時」。在此情況下,也就沒有必要再簽署第四個「中美公報」。實際上,正如錢其琛副總理日前所說的那樣,各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大格局並沒有改變。因此,台灣方面某些人將布什日前在日本國會發表的「美國不會忘記對台灣的承諾」的隻言片語當寶貝,確是未免過於天真。

實際上,中美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是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亦有利於亞太地區以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只要美國政府真正恪守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原則,以大局為重,切實本著「增加了解,擴大共識,發展合作,共創未來」的精神,「求同存異,共同努力」,就一定能維繫一個長期穩定、健康合作的中美友好關係,並使台灣問題得到順利解決。鑑此,我們預祝布什總統的對華工作訪問順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