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對「一國兩制」提法有不同見解

「一國兩制」是否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而且是唯一的方式?在這次「兩岸關係論壇」中,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坦誠的探討,其中不時還有觀點的交鋒。但從這次論壇主辦當局任由與會者暢所欲言,及全程向媒體開放的包容態度來看,要讓就「一國兩制」問題的各種不同觀點盡量抒發,讓中央對台決策部門能夠更為准確地掌握台灣民情民意,以裨在制訂和執行對台政策時作參考,使「一國兩制」方針在運用到解決台灣問題時更臻完善,似乎正是主辦當局的其中一個目的。

可以想像得到並且可以理解的是,來自內地的專家學者,對採用「一國兩制」方針來解決台灣問題,自然是採取了完全肯定的態度,並從理論、實踐等層面,引經據典,彥微博引,大談「一國兩制」方針對台灣人民的好處。在他們的筆下〔文中〕,似乎「一國兩制」不但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而且還是唯一的方式,別無選擇。

而來自台灣的專家學者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則是百家爭鳴,各自表述。由於既定政治立場的原因,受邀的民進黨籍「立委」並未與會,故抵會的五十餘名台灣專家學者,基本上是「統派」人士。但即使如此,除了「統盟」的毛鑄倫之外,其餘眾人都不同程度上對「一國兩制」有種種的看法。而最為集中的觀點,就是認同和擁護「一國兩制」的精神,但不同意「一國兩制」的提法。具體而言,就是對未來兩岸統一後實行兩種不同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大家並無異議;但對「一個中國」的前提是否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存有不同程度的疑慮。為此,一些台灣學者提出了「整個中國」或「兩岸中國」的「修正」建議,認為這才分別吻合已收入朱鎔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中國」的論述,及台灣「國統會」對「一個中國」定義所作的決議。而且,有人還認為,老是在強調「一個中國」,豈非意味著現在存在著「兩個中國」或「多個中國」?

總之一句話,這些屬於「泛藍軍背景」的台灣專家學者,老是擔心「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位,將會矮化「中華民國」,並在實現兩岸統一後「吞掉中華民國」或讓「中華民國」消失。為此,來自中國國民黨陣營的一些專家學者反覆提及,雖然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大陸,但並沒有因此而消亡,甚至有長達二十二年的時間仍是國際社會的主體〔即是聯合國的會員〕,故大陸方面所宣稱的「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並不符合事實。因此,未來即使兩岸統一,最好是兩岸同時分別放棄各自的國號,另行定立一個新國號,甚至就叫做「中國」。為此,不少台灣學者對北京在正式發表鄧小平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接見美籍華人學者楊力宇教授的談話內容時,也把其中的有關兩岸統一後,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改這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提法刪去,大表遺憾。

在這方面,似乎是一些大陸學者也有某些同感。比如,著名台灣問題專家李家泉就在其論文中,引述了毛澤東曾經後悔沒有繼承「中華民國」的國號的傳聞,而另一著名台灣問題專家辛旗則提出,面對兩岸關於「一個中國」內涵的爭議,似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以「中國觀念」來搭建兩岸關係走向以統一為目標的整合構架,似是暗示可用「中國觀念」來替代「一個中國」的概念。而著名台灣問題專家黃嘉樹亦表示,「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中國」的表達顯示北京現在已經可以接受「一國兩區」的提法,在這一句式中,「一個中國」是僅就「國」而言而不涉及「府」的問題,這裡的「一個中國」是一個高於「兩府」且包容「兩府」的主權完整的象徵,在這個大傘式日屋頂之下,兩岸可就誰是中央政府的問題各說各話。筆者在討論中亦認為,北京顯然是先後錯過了幾次難得的定位「一個中國」內涵的有利時機,其一是一九九一年台灣「國統會」對「一個中國」內涵作出決議時,北京方面只因其中含有「兩個對等政府實體」內容而予以全盤否定;其二是一九九八年辜振甫訪問大陸時,汪道涵提出了「一個中國」內涵「新三段論」,但隨即被一位國家領導人公開否定。這就使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有了某些可乘之機。而在現在,有關「大陸與台灣同屬中國」的提法,其實已非常接近於「國統會」對「一個中國」定義所作的決議〔黃嘉樹就持這種觀點〕,而曾經公開否定「新三段論」的某位國家領導人,後來又卻在陳水扁上台後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背景之下,卻又率先正面提出「新三段論」,對自己進行了「否定之否定」。這就不但錯過了恢復兩岸談判,從而更緊密地維繫台灣民心的大好時機,而且也予人「隨意性」、「反覆」的負面印像。

即使是關於「一國兩制」的具體內容,一些台灣學者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著名「統派」學者張麟徵教授〔前「外交部」次長黃秀日夫人〕就指出,「一國兩制」下北京所許諾台灣的,台灣都已經擁有,實在沒有誘因。因此,北京必須調整其對台「一國兩制」的內涵,包括台灣現有的「外交」雙邊關係都可以繼續維持。非僅如此,在台灣回歸「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北京甚至還可以承諾協助台灣以適當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爭取台灣民心。她還表示,以法理層面分析「一國兩制」,事實上其法律定位本來就是處於「聯邦」與「邦聯」之間。而即使是民進黨人中,也有支持「中華邦聯」的,完全剝奪台灣國際參與的單一國或聯邦模式較難為這批人所接受。因此,為北京借著代籌,應該多多凸顯「一國兩制」中的邦聯色彩,爭取更廣大的台灣民意支持。

筆者在討論中亦提出了一個應以包容的態度讓人提出各種統一方案的問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楊力宇、陶百川、熊玠、丘宏達等學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統一方案,盡管這些方案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追求統一的,但因與「一國兩制」方針有差異,結果一出台就遭到北京對台學者的無情批判,但他們在台灣島內又因主張統一而被罵為「賣台」,變成兩頭不是人,只好被迫襟聲,這也是近年台灣島內統一的理論研究趨於沉寂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按照江澤民所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就應該讓人談論不同於「一國兩制」方針的統一方案,由廣大台灣民眾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更為有利於兩岸統一的方案。

〔深圳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