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黨藉「故宮改名」割斷兩岸聯繫臍帶

「每日一招」的台聯黨,近日又有新「招」。該黨籍「立委」羅志明提議,將位於台北市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改名為「福爾摩莎博物館」,以「回歸藝術本位,符合本土需要」。他強調指出,由於海峽兩岸都有故宮,「雙胞胎」很容易產生混淆,只有改名一途才可以和對岸區隔:再加上台灣「故宮博物院」現有的收藏品並不必然是中國的,如果更名將有助於台灣的藝術文化推上國際。羅志明

此一提議,當即受到朝野各黨批評:國民黨籍「立委」羅世雄指出這是「去中國化」的圖謀,而親民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李慶安則批評此議是「用意識形態謀殺文化」。就連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王拓也批評這一提議「太政治化」,並指出故宮文物本來就來自於北京的故宮,這是歷史環境下造成的既有事實。如果一定要排拒來自故宮的文物,乾脆把它還給人家對岸好了。

實際上,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向來被視為將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緊密聯繫起來的「臍帶」。這是因為,它所收藏的國寶文物,大多來自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為謀所藏文物安全,決定南遷。一九三二年,院內重要文物分五批運至上海:一九三六年又從上海運至南京。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又分別遷移至四川、貴州等地。直至抗戰勝利,這部份文物分別遷歸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南京中央博物院。一九四九年,前國民黨政權又把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文物精品運來台灣,藏在台中縣霧峰鄉的北溝。隨後,台灣當局決定興建「國立故宮博物院」,妥善收藏並輪流分批展出這些文物。「故宮博物院」於一九六五年落成,內存文物逾六十萬件,其中二十多萬件是從大陸運來。北京故宮原存宋汝窯品二十三件,全數在台:琺瑯彩瓷共有四百五十餘件,運台即有四百五十件。書畫中除御筆和線品外,幾已全部運台。其它如文淵閣的「四庫全書」,摛藻堂的「四庫薈要」,以及抗戰時南遷的善本圖書,均已悉數運台。因此,「台獨」分子向來十分忌諱這個彰顯台灣與祖國大陸密切關係的文化鐵証,老是要將之鏟除,曾經提出要將「故宮博物院」中屬於來自大陸的文物送回大陸去的訴求,刻意要將大陸與台灣的文物對立、分割開來。也正因為如此,國民黨、親民黨的「立委」在抨擊羅志明的改名提議時,是以「去中國化」、「用政治形態謀殺文化」來批評之,但民進黨的「立委」雖

M亦對此提議不以為然,卻是認為如要「改名」倒不如將「故宮博物院」中全部來自大陸的文物送回大陸。

然而,台聯黨要將「故宮博物院」改名為「福爾摩莎博物館」,其要割裂兩岸歷史及文化聯繫的圖謀,更走遠一步。實際上,「福爾摩薩」是葡語「美麗」的音譯,當年葡人駕船北上經過台灣海岸時,看到島上的美麗風光,直呼「福爾摩莎」。後來,在外國出版的地圖上,就把台灣島標示為「福爾摩莎」,而當年美歐各國的政治文件也把台灣稱為「福爾摩莎」。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後,曾就此事作出交涉,此後這一政治及歷史謬論才被改正過來。

但是,島內外的「台獨」分子卻把意味著將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割裂開來的「福爾摩莎」視為「至寶」。一九七九年九月八日創刊的「黨外」雜並,就取名「美麗島」:而與「美麗島事件」有關的人員,包括涉案者和辯護律師,後來就成為民進黨的主要骨幹,並成為該黨黨內的一個主要派系──「美麗島系」。在「美麗島案軍法大審」中為涉案者作辯護律師的陳水扁,在當選「立委」後還成立了「福爾摩莎基金會」。前年五月二十日陳水扁的「就職慶祝大會」的結束音樂,更是「天佑吾土,福爾摩莎」。由此可見,「福爾摩莎」是「台獨」份子的「政治圖騰」,而羅志明以「去除故宮的『政治圖騰』」為由要求將「故宮博物院」更名為「福爾摩莎博物館」,其目的就是要為「台獨」活動樹立其「政治圖騰」。

雖然,「故宮博物館院院長」杜正勝昨日澄清說,「故宮更名的問題,不是我目前要處理的事」,但羅志明提出「故宮更名」的提議,則顯然是受到他的影響。實際上,杜正勝不久前即撰文埋怨說,「國民政府」將古代文物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政府」走到那裡,文物就跟到那裡,使「故宮」文物在流離過程中,政治性格益趨強化,而藝術性格則相對削弱。因此,他希望能讓「故宮」「去政治化」,回歸藝術本質,擴大與國際知名博物館合作發展,典藏品不限中國文物,納入更多台灣本土文物,甚至要處理掉原來擺置在「故宮」的孫中山、蔣介石的雕塑和畫像等。他要對「故宮」進行「去中國化」處理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前年五月九日,本欄曾以《杜正勝要割斷台灣聯結大陸的歷史臍帶》為題分析指出,曾經全力投入主持《認識台灣》教科書編撰工作的杜正勝,是一位「本土意識」極為強烈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位「獨派學者。在「五•二零」之前,他曾先後在報端上發表過近六十篇有關「台灣本土化」的評論文章,還大力提倡「台語是咱的普通話」。他在主持《認識台灣》教科書編撰工作時,又以鮮明的本土立場提出了「同心圓」的歷史觀,主張歷史教育應從鄉土教育開始,進而台灣史、中國史、亞洲史,最後才是世界史,一圈圈向外推移。也就是說,建立歷史觀點應從周邊的歷史開始,亦即是從台灣的歷史建立認知。這是一晝徹頭徹尾的「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獨」歷史觀。如按杜勝正這種「台灣本土史觀」推理,羅志明的「故宮改名」提議,與他擺脫不了干繫。

為何台聯黨要「每日一招」地拋出那些具有高度爭議性的議題?除了是其「台獨」本質在作祟之外,還有其他的什麼政治意圖?三月十三日,本欄曾認為這是台聯黨要搶奪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傳統選票。現在看來,不排除可能還有另一層「遠慮」,就是要及早建立自己的「形像」,日後即使是李登輝「蒙主寵召」,台聯黨的候選人也無須像這次「立委」選舉那樣,只有戴著李登光的「光環」來吸引選票,而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形像」,就能繼續「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