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連李登輝也質疑陳水扁的南進政策?

「台灣之父」李登輝昨日又對「台灣之子」面命耳提。不過,今次他並非是贊揚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比他的「特殊兩國論」在分裂國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並非是鼓勵陳水扁繼續「走咱台灣自己的路」及推動「公投立法」,而是質疑陳水扁提出的「南進政策」。──他在接受「東森電視」獨家訪問時,一方面高度肯定呂秀蓮的「南向破冰之旅」:「能夠走出走,就很好了」;另一方面則質疑陳水扁的「南進政策」:「現在有這麼多人已經去中國大陸,這要如何轉?」他還表示,中國大陸固然有許多不是,但我們並非要全以負面的眼光看待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有廉價的勞工與人力,台商也可充份運用。因此對於陳水扁最近提出的「南進政策」,李登輝頗不以為然,認為「應該從一開始就要小心」,並一再重覆地說,「這要如何轉?」

眾所周知,陳水扁的「南進政策」,只不過是拾起李登輝八年前「南向政策」的餘唾而已,為何如今李登輝卻是如此否定陳水扁的「南進政策」,這豈非是等於否定自己當年的「南向政策」?這對於剛愎自用、固執冥頑的李登輝來說,真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這只能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李登輝今日的心態:其一、李登輝終於良心發現,感到對不起當年響應他「南向政策」到東南亞國家投資,但因遭受亞洲金融風暴襲擊而導致血本無歸的台商,故而否定陳水扁的「南進政策」,以示對曾經受害的台商的歉疚。其二、正如李登輝自己所言,「現在有這麼多人已經去中國大陸,這要如何轉?」「中國大陸有廉價的勞工和人力,台商也可充份運用」,連他自己也感到台商到大陸投資是大勢所趨,要擋也擋不住,故而難得地對台商投資路向抱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實際上,李登輝於一九九四年提出的「南向政策」,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導致很多到東南亞投資的中小企業遭受重創,「鎩羽而歸」。據台灣「經濟部」統計,台商原在東協十國累計投資約有四百一十一億美元,但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台商在東南亞的家數已有大舉退燒之勢。以二零零一年為例,台灣地區對東南亞主要國家出口衰退百分之十九,對越南、印尼、泰國的投資都跌到了谷底。而台灣地區一九九三年在菲律賓蘇碧灣投資的三百家廠商,至今僅剩三十六家。該區雖是自由貿易區,但治安卻極差。另外,由台商所開發的印尼巴潭島光華工業區,招商亦不足,區內缺水、缺電,原負責開發光華工業區的原文教基金會負責人林經甫,已經捲鋪蓋回到了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明治董事長方仁惠,在越南開發的台資河內工業區,如今已經停擺。甚至在柬埔寨相當知名的前「立委」曾振農,如今亦負債累累。當年呼應李登輝「南向政策」及「戒急用忍」的台商,目前都十分落寂,後悔痛失了到大陸提早「卡位」的契機。

據台灣的智庫機構指出,東協國家雖然具有:一、二零一零年全面免關稅;二、「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有約束互補作用;三、勞力工資尚算便宜;四、東協國組織較多,有助於台灣當局提升國際地位等四大長處,但同時亦具有:一、政經不穩,尤其是印尼、菲律賓等經常發生排擠華商事件;二、語言溝通不良;三、投資保障協定並非完善;四、政府不安定〔如印尼〕;五、金融、匯率短期難回復〔金融風暴後遺症〕;六、宗教矛盾突出〔尤其是回教國家〕;七、貧富差距大;八、產業結構不完整;九、經濟互補性不足;十、勞工技術水准參差不齊等短處。相較起來,是缺點多於優點。而且,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國家的經;濟都較落後,與台灣經濟結構與互補不良。但據台灣「經濟部」七月三十日所公佈的五月份海峽兩岸貿易數據,當月台灣地區對大陸出口二十點七億美元,佔台灣地區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五點一,創下歷史新高。而在一至五月,台灣對大陸貿易額為一百四十八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四點五,佔台灣地區對外貿易額的百分之十五點八,貿易順差達一百一十九億美元;一至五月自大陸進口達二十八點七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八,佔台灣地區進口總額百分之六點七。這些數據証明,「西進」已成難擋之勢,問題已不在於台灣是否「回頭」,或強迫廠商「南進」,而是台灣自己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是否應當根據兩岸經貿的特點,將台灣調整為研發中心及運籌中心?

但是,為何陳水扁卻無視這些事實,而要提出「南進政策」?很明顯,其主要目的是要遏止台商的「西進」投資潮,減少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依賴,進而疏遠兩岸關係,為其「一邊一國」政策服務。另外,也希望能透過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與經濟合作,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實質關係」,為台灣參與以東南亞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如東盟區域論壇、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等創造條件,進而達到擴大台灣當局的「國際生存空間」、爭取國際「雙重承認」的目的。但由於前述的原因,陳水扁的「南進算盤」注定是打不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