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二三炮戰中吸取高超策略藝術養分

四十四年前的今日,台灣海峽發生了震驚全球的「八•二三炮戰」。當日下午五時三十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四百五十九門火炮轟擊金門,在八十五分鐘內發射炮彈三萬餘發。島上的「國軍」遭此突襲,損失慘重。金門和澎湖防衛司令部的三名中將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杰和兩名美國顧問當場遭擊斃,台灣「國防部長」俞大維被擊傷。解放軍還出動海軍艦艇打擊「國軍」海上目標,在金門正南的東碇島附近海域擊沉台灣當局「招商局」四百噸級商船「台生」號,重創「國軍」大型運輸艦「中海」號〔「八•二三炮戰」的詳情,請參閱本報昨日第三版《「第二次台海危機」親歷記》一文〕。

「八•二三炮戰」是解放軍炮兵戰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炮戰,從規模上看比著名的攻克錦州、攻擊天津、上甘嶺戰役和金城反擊戰中的炮戰的規模還要大得多。後來有人評論:「與攻擊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這次炮戰在打擊的突然性、組織的嚴密性上都有其獨特之處。這次炮戰,是解放軍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一次較大的進步。

「八•二三炮戰」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指揮的一場以軍事手段導演的政治戰和外交戰,同時也是一場心理戰。作戰的目的既不是單純為了消滅敵人,也不是要佔領金門,而是在於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試探美國履行「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底」,並粉碎美國以「劃峽而治」來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巧妙地配合和支持蔣介石先生抵制美國所施加的「國軍」從金門、馬祖撤軍的壓力,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作為。

然而,在「八•二三炮戰」爆發後的三十年來,人們對毛澤東主席的這一作戰意圖和策略藝術,都無所知悉。實際上,當時內地的民眾只能是從新聞媒體的報道,及電影《英雄小八路》、《海鷹》、《長空比翼》,話劇《安業民》等藝術作品中,接收到這場炮戰是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是「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戰略目標的序幕戰的訊息。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曾任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員,在「八•二三炮戰」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解放軍福州軍區司令員兼第一政委的葉飛上將所著的《葉飛回憶錄》出版發行,及在「八•二三炮戰」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的王尚榮中將,及時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缺參謀長〕的石一寰大校〔一九六四年晉升少將〕近年撰寫的回憶文章發表後,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八•二三炮戰」不但是一場軍事戰,而且更是一場政治戰。毛澤東主席以其特有的氣魄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將這場軍事鬥爭逐步發展為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並將此後的「打打停停」、「雙日不打炮」戰術,以其精妙絕倫的設計和有聲有色的戲劇性,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頗具研討價值的經典之作。可以說,在「八•二三炮戰」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中美蔣三方通過這種「雙日不打炮」的非比尋常的形式,進行著一種極為特殊的對話──一種不在談判桌上,不直接接觸和交談的談判,形成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

透過這些回憶文章,吾人更明白到,當年毛澤東主席之所以採取「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打打停停」的炮擊方式,既是為了穩住金門「國軍」,也是為了拖住美國,並以此為聯繫不給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任何客觀條件和機會。同時在台灣與大陸之間留下一個「對話」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預報對方的「晴雨」,進行著特殊的溝通。通過「八•二三炮戰」,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在「一個中國」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際上形成了默契。雙方的政策都進行了調整,海峽兩岸開始由過去激烈的軍事對抗,轉為以政治對抗為主、軍事對抗為輔的「冷戰」對峙狀態。「八•二三炮戰」的結果,顯示中共中央維護祖國統一的決心。而在兩岸默契配合下,台灣軍隊始終未從金門撤出,這就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海峽兩岸的戰爭基本平息,為後來兩岸關係的改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蔣介石先生在炮戰過程中,堅持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在大規模炮戰的後期,美國害怕為台灣「國軍」護航,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而兩敗俱傷,加上擔心大批戰艦滯留台灣海峽對其全球戰略不利,准備金蟬脫殼,把在金、馬問題上的「介入政策」調整為「脫身政策」,強迫台灣當局從金門、馬祖撤軍。至此,美國「劃峽而治」、把台灣海峽兩岸割裂開來,以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圖謀已是暴露無遺。蔣介石先生從章士釗先生「台澎金馬,唇齒相依;遙望南雲,希諸珍重」的密函中,領略到毛澤東主席「聯蔣抗美」的策略運用之後,願與大陸當局共同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九月二十九日,他公開表示,台灣當局將決心固守金、馬,「不容為了考慮盟邦態度如何,而瞻顧徘徊」,甚至緊急關頭,台灣當局將獨立與中國大陸作戰。十月一日,蔣介石先生在與美國記者談話時,又表示堅決反對減少外島駐軍,並指責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要求「撤軍」的聲明是「片面的,台灣沒有任何義務來遵守它」。從而頂住了美國「撤軍」的壓力,並迫使美國於十月二十三日在與台灣當局發表的「聯合公報」上,聲言繼續合作,表示「雙方認為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台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的關連」。海峽兩岸領導人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默契,事實上形成了抵制美國「劃峽而治」、分裂中國陰謀的統一行動,挫敗了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後來,毛澤東主席還進一步指出,「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台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台灣可以十年、二十年不去進行改革,還是三民主義,搞特務、反共,盡他去搞,只要你這個葫蘆是掛在我的腰上,不掛在美國的腰上」。

因此,毛澤東主席在「八•二三炮戰」中的高超戰略思想和策略藝術,對今日如何妥善處理和解決台灣問題,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