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加工區最佳選址應是鴨涌河周邊區域 邊境加工區最佳選址應是鴨涌河周邊區域

有讀者朋友指出,本欄昨日所談「在橫琴與路填海區各劃出一塊土地」,並「透過蓮花大橋使其相連起來、打成一片」的「邊境加工區」選址,並非是最佳選址。因為,一方面在地理環境上,橫琴與路填海區之間橫垣了一條十字門海溝,並不具備「邊境接壤」、「相連」的地理條件,而且也因為不能封鎖十字門航道〔夾馬口水道〕而無法形成「封閉式」的環境要求;另一方面則因蓮花大橋是珠海與澳門之間的開放性過境通道,供兩地旅客和貨物通行,也無法在橫琴和路填海區之間擔負「封閉區內通道」的任務,除非是日後蓮花大橋只作聯結「邊境加工區」兩側的通道,而不向社會開放,但這與蓮花大橋當初設計、興建的宗旨:為澳門增多一個陸地對外通道,及為京珠高速公路和廣珠鐵路延伸至澳門預設過境通道,是相悖的。因此,在橫琴與路填海區設立「邊境加工區」的想法,並不可行。

這位讀者朋友又指出,打開澳門特區和珠海市的地圖查察,能夠符合「兩地邊境接壤」條件,而且又擁有較多待開發土地的區域,唯有珠海的茂盛圍和澳門青洲的鴨涌河邊街和何賢紳士馬路這一帶。為了使其符合「兩地邊境接壤」的要求,可以將鴨涌河填平。反正這條河溝是一條死水溝,並不具排泄和航運的功能。而且,珠海的茂盛圍雖然已經平整好土地,但尚未完全開發,也可利用國防公路作為與珠海拱北其他區域的隔離線,正好是可改作「邊境加工區」使用;而澳門的鴨涌河一帶也因原來屬於「禁區」而未有開發,也正好作為「邊境加工區」加以開發。

這位讀者朋友的意見,不無道理。但問題是,茂盛圍的面積不大,鴨涌河岸邊更只是一片狹長地帶,如將「邊境加工區」選定於此區,可能容納不了幾家工廠。不過,如能擴大視野,將珠海拱北區內的昌盛圍、合豐圍、大塘圍都劃進「邊境加工區」,並在青洲以西、石角咀水閘以東、國防公路南北兩側一帶的內港和前山水道海面填海,這個「邊境加工區」的面積就可有數倍的延伸擴展,比聯生工業區還要大上好幾倍。

不過,如果實施這一方案,必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其一、現正在昌盛圍、合豐圍、大塘圍一帶興建的現成工廠,雖然可以「就地轉型」為「免稅區工廠」,但在這一區域內的學校、市場、住宅等,是否需要遷出?倘答案是肯定的話,所涉及到的搬遷補償費用就將會不菲;其二、珠海市目前正在前山河水道興建昌盛大橋,它的功能也像蓮花大橋那樣,是開放性的交通通道,如將昌盛圍等劃進「邊境加工區」範圍內,這就可能會在昌盛大橋的功能上發生「封閉區」與「開放性通道」的矛盾。

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的,就是如果填平鴨涌河,可能會有環境保護人士出來抗議「扼殺濕地」、「破壞生態平衡」。

當然,如果能夠妥善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在此區設立「邊境加工區」,是完全符合特首何厚鏵所提出的「在澳門與珠海接壤的邊境線上尋求一處最適合的地點」,及「一定要有部份土地是在澳門境內,否則它是不能符合出口制度」的要求的。

其實,從何厚鏵這番話來看,澳門與珠海合作開設「免稅加工區」的議題,曾經有過不同意見。這就如本欄八月十二日所分析的那樣,珠海的設想,只在遠離邊境的珠海港或灣仔洪灣等地區劃出一片土地,實施「免稅區」政策,設立「出口加工區」。而澳門則出於國際貿易上的「產地來源規則」等方面的考量,是希望在珠澳邊境線上設立「邊境加工區」,這個加工區必須有一部份土地位於澳門境內,以便利於「加工區」的產品出口歐美市場時,符合澳門作為單獨關稅區及有關「產地來源」的規定。

現在,經過溝通之後,廣東省政府已經理解到「澳門基本法」賦予澳門特區「單獨關稅區」、「自由港」的地位,及擁有可對產品簽發「產地來源証」的權力,以及可以繼續享受出口配額、關稅優惠和其他類似安排的特定條件,明白到這個「免稅加工區」一定要是跨邊境設立才符合上述的要求條件。而且,「邊境加工區」比「出口加工區」更為有利於關稅管理,不容易發生逃稅、騙稅等問題。因此,廣東省政府已不再堅持設立「出口加工區」,而是轉而支持設立「邊境加工區」。而在粵澳高層獲得共識之後,看來珠海市也不會再堅持珠澳合作的「免稅加工區」設在遠離珠澳邊境線的「臨港加工區」或洪灣「珠海免稅區」,而是會欣然同意設立「邊境加工區」。倘若粵澳雙方確定這個「邊境加工區」是設在鴨涌河兩岸,而中央亦批准這一計劃及其選址的話,相信珠海市政府也將會積極配合,並克服困難,做好區內學校、住宅的搬遷工作,及設法將昌盛大橋的設計修改為可供公開、封閉分開使用的兩用大橋,以及在石角咀水閘以東海面進行填海工程。當然,上述項目的費用,澳門特區應當負擔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