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以民為本治澳理念解除澳人過關之苦 落實以民為本治澳理念解除澳人過關之苦

這幾天,香港報章對羅湖過關擠塞問題,予以嚴厲批評。其中《明報》的報導稱,八月連續數個周末周日,羅湖深夜十一時半仍然人山人海,過關人士大排長龍,市民汗流狹背,投訴不絕,旅客要等三小時才能過關。港府行政會成員鄭耀棠及曾鈺成均指稱,近日不斷接到台灣及外籍旅客投訴過有關事宜,指過關是「一場噩夢」,並發誓以後不再到內地旅行。而前日的《香港經濟日報》更是以《二十四萬人天天罵政府》為題,批評港府未能解決旅客過境之苦。

香港羅湖海關的驗証通道比澳門關閘聯檢樓的驗証通道多一倍,而且排隊候檢大廳的面積也比澳門關閘聯檢樓大得多。而在香港,因每天二十四萬人過關而引致不便,就產生了「天天罵政府」的實際效果;那麼,據本澳媒體報導,本周日〔八月二十五日〕澳門關閘聯檢樓有十八萬人次出入,應是比羅湖邊檢站更為擠迫,過關旅客更是深受「大排長龍,汗流狹背」之苦。幸好,澳門媒體厚道,並沒有使用「十八萬人過關罵政府」的字句。

然而,媒體沒有使用這樣的字眼,並不等於是過關的居民沒有「罵政府」。實際上,筆者當日就是這「十八萬人次」中的一員,當日在珠海購買業務參考書返回澳門時,擠在人群中就聽到來自前後左右不斷怨罵特區政府的「三字經」及小孩的驚哭聲,還有市民因擠迫碰撞而爆發的互罵聲。由於數千人擠迫在聯檢站門口至拱北旗桿前的狹長地帶,在三十多度的高溫,沒有自然風,空氣不流通之下,人人汗流狹背,呼吸困難,甚至有人昏厥,嬰兒車險被擠翻,險狀百出,小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由於採用「潮水式」放行,也由於在聯檢樓門前小廣場架設了迴旋式鐵欄,當放行一批人時,人們就蜂踴而上,爭先恐後,跌跌撞撞,苦了那些拖著行李箱的遊客和拖著滿載貨物的小車的市民。……有人形容這是在「走難」。就在這樣的場景之下,筆者聽到了怨罵政府的「三字經」,其中還有埋怨有關主管部門未能落實特首何厚鏵許下「以民為本」諾言的聲音,並建議特首及相關主管人員能夠「微服出巡」,親自體驗「澳人」們的「過關之苦」。

「過關之苦」!這不但是使澳門居民未能享受到特區政府「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而且也糟踏了澳門特區的旅遊形像和聲譽。試想,當參加內地旅行團的旅客及過境澳門的台灣和外國遊客,也得被迫遭受此「過關之苦」時,他們會對澳門特區的出入境行政管理效率,以及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以至整個澳門特區的形像,留下什麼樣的印像?──俗語說,關閘聯檢樓是澳門特區的「北大門」,亦即是澳門特區的「門臉」,當遊客進入澳門特區的第一步,就遭受此「過關之苦」,卻又看到聯檢樓門口張貼的「澳門歡迎您」大看板,就真是哭笑不得!

誠然,近月來關閘過關擠塞惡化,是受到關閘新聯檢大樓興建工程佔用地段及暑假假期往內地旅遊探親的澳門居民、來澳門旅遊的內地遊客增多等客觀因素影響。而且,警方也為疏導過關人群竭盡了全力。實際上,當日維持秩序的警員也十分辛苦,同樣是汗流狹背。

其實,即使是受到上述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果負責維持秩序的治安當局能夠靈活變通,是可以將擠迫程度減到最低的。比如,既然已在聯檢樓入境門前的小廣場以北地段就已實施「潮水式放行」措施,這就沒有必要再在小廣場內設置迴旋式鐵馬,虐待老人、小孩及攜帶行李的遊客、從珠海購物歸來的本澳居民。又如,既然從小廣場到新聯檢樓地盤圍欄的一段行人通道較為狹窄,又何不與拱北邊防管理當局協商,經其同意後將實施「潮水式放行」措施的地點前移到國務院批准澳門租賃「三不管」地段〔亦即已作地盤圍板的地段〕的地界前面,讓入境旅客在面積寬廣的旗桿地段輪候,而通往聯檢樓通道的狹長地帶則讓入境旅客正常通行,以避免擠迫及空氣不流通之苦?再如,在加強對入境汽車的管理的前提下,騰出地方擴寬行人通道,或是視人流及車流情況靈活調整,當車流較少、人流較多之時,就作擴寬行人通道處理;反之則作相反處理。另外,為了在新聯檢樓施工期間減輕關閘出入境通道的負擔,是否仍按除六座位以下輕型車輛、運載鮮活食品車輛及經政府批准的特別車輛之外,其餘車輛均須在蓮花大橋過境的原提議來執行車輛過境分流措施,並將執行分流措施的日期盡量提前實施?

總之一句話,為了落實特首何厚鏵「以民為本」的治澳理念,解除本澳居民和來澳旅客的「過關之苦」,為了維護澳門特區的形像及特區政府的的管治威信,應當盡快設法解決過關擠塞惡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