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特區政府舉辦協助新來澳人士活動而大聲叫好 為特區政府舉辦協助新來澳人士活動而大聲叫好

據報導,十三個政府部門將於周日下午主辦以「全意樂助新居民,共建美好新社群」為主題的社區教育活動。這項活動將於現場以具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的攤位遊戲、展覽板等形式,向居民介紹政府各部門的服務指南及相關服務資訊,採由相關部門人員在舞台上講述服務內容及進行互動問答遊戲。主辦當局希望能透過類似的活動,讓新來澳人士認識本澳各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服務,採藉相關資訊懂得如何尋求適合的服務,協助新來澳人士盡快融入本澳社會。

這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它充份體現了澳門特區政府「以民為本」的精神,無微不至地為也是澳門居民重要組成部份的「新居民」提供妥善的服務。而且,這項活動亦折射出澳門特區政府嚴格貫徹落實「澳門基本法」第二十五條關於「澳門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規定,不因「新居民」採非是在澳門出生,及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或社會條件相對不如本澳老居民而歧視他們,相反還熱情地關心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盡快融入本澳社會,與本澳老居民一道享受社會平等權利,這是符合國際社會的人權理念的。

澳門自古迄今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早期澳門只是一個五百人左右的荒島漁村,而今則演變發展成為一個有四十三萬人口的國際自由港。這完全靠的是外來移民。在歷史上,每次有大量移民遷入澳門時,就會為澳門帶來繁榮;每次有大量居民遷出時,就會造成澳門的蕭條。移民的進出,幾乎成了澳門繁榮蕭條的歷史規律。另一方面,在澳門現時的四十三萬人口中,除了約佔百分之五的葡籍及外籍人士以外,基本上都是內地移民或是內地移民的後代,只是他們或是他們的祖先來澳定居有時間先後的差別而已。即使是在葡萄牙後裔居民中,他們的身上流的血液,也或多或少地有著內地移民或其後代的成份。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不應將澳門居民人為地劃分為「老居民」和「新移民」。

不過,社會上卻確是存在著「老居民」與「新移民」的兩分概念。那麼,習慣所說的「新移民」的定義,是如何界定的呢?根據澳門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欣欣博士的研究,所謂「新移民」,是指由一九七九年一月十四日後,從中國大陸透過各種合法或非法渠道,遷移到澳門定居的中國大陸人士。如按這一定義劃分,在現時澳門的四十三萬人口中,約有一半或以上是「新移民」。

然而,如以法律觀點看,將內地「文革」結束後開放居民到港澳及海外與家人團聚為界線,來作為劃分澳門「老居民」與「新移民」的標准,是不科學的。這是因為,根據「澳門基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即使是從內地來澳門定居的「新移民」,只要他們「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就已是澳門特區的「永久性居民」,擁有澳門特區的居留權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對他們就不應再稱為「新移民」。而澳門特區政府十三個部門聯合舉辦的「全意樂助新居民,共建美好新社群」活動,則是以尚未「熟悉政府功能,融入澳門社會」的角度,將新來澳門定居者界定為「新居民」的,進一步收窄了「新移民」的居澳年期標準。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新移民」曾經是一個貶義詞。一九七八年之後的幾年間,由於突然從國內湧進大批「新移民」,對澳門居民的求職議價能力及居住條件都做成了極大的衝擊,不少人都在埋怨:工作職位都給「新移民」搶光了,工資都給「新移民」壓低了,屋租都讓「新移民」扯高了。再加上一些「新移民」一時未能適應澳門地區的生活習慣,在言行作風方面確亦是有某些令老居民難以接受甚至是反感之處,故令包括傳統愛國社團成員在內的部份老居民產生了程度不同的「保護主義」心理,甚至是受到「左」的思想影響,有歧視和排斥「新移民」的情緒,令「新移民」普遍懷有受壓抑的感覺。

這種情況,也反映到傳統愛國社團的某些工作人員的身上。當時,由於「新移民」向治安警察廳申領身份証要排期在一年半之後,當他們有事要返回家鄉或到內地旅遊探親時,就無法循以身份証申領「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的方式入境。當時,由於工會、坊會團體的「會員証」是屬於可以申領「回鄉介紹書」的証件的,故有些「新移民」要求加入工會、坊會團體,希望能在領到身份証之前藉此途徑取得返鄉資格。當然,亦有一些「新移民」由於在內地時本身就是工會會員或其他人民群眾團體的成員,本著「歸隊靠攏」的願望而要求入會。但是,有極個別工作人員竟以這些「新移民」是「社會主義逃兵」為藉口,拒絕他們的申請,真是傷透了這些「新移民」的心!

來澳門定居的「新移民」是否是「社會主義的逃兵」?二十多年來的事實已經作出了回答。其實,這些人雖然到澳門定居的動機有多種多樣,但主要的還是出於與親人團聚等非政治性的原因,採非是甚麼「社會主義逃兵」。何況,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因曾受過各種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的衝擊,心中抱有怨氣,但由於他們長期所接受的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已經形成了堅定的愛國愛鄉人生觀,不會輕易地受外間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因此,以「社會主義逃兵」來評價他們,是甚不公平的。

而就正在這個時候,天主教會的一些機構,尤其是青年牧民中心等,卻大辦「粵語班」、「英語班」、「土風舞班」之類活動,吸收「新移民」參加,採在求職等問題上予以幫助,令他們感受到溫暖。結果,這個龐大的本來可為傳統愛國社團出力的選民資源,就這樣輕輕地給「推」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方面去。一九八四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中,「友誼協進會」所獲的選票,就有相當一部份是來自「粵語班」等活動的學員。一九八八年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友誼協進會」的選票壓倒「聯名提名委員會」,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受到老居民歧視排斥的「新移民」,將自己的選票投給了當時能熱心為「新移民」服務的何思謙等人。對於傳統愛國社團來說,這個教訓確實是太深刻了。

正因為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教訓,今天我們就更為澳門特區政府發揚「以民為本」及「愛澳一家」、「愛澳不分先後」的精神,關懷新來澳定居人士,舉辦協助他們盡快融入本澳社會生活的活動而大聲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