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奮鬥目標明確,澳門特區怎麼辦? 國家奮鬥目標明確,澳門特區怎麼辦?

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經驗時,其中有一項是「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而中共「十六大」的主題中,也有一項要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的一個量化目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到二零二零年力爭比二零零零年翻兩番,「三大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這將又是一個新台階、新飛躍。記得,當年的文藝作品在形容工農群眾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時,社會主義社會是「四畝良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共產主義社會則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其實,這樣的物質條件,早已具備。儘管上述群眾語言對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希冀,並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內涵作出的定義,但畢竟也可算是「小康水平」的其中一部分內容。

「小康水平」是什麼?鄧小平曾經指出,「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八百美元。一九八二年,中共「十二大」確定了未來二十年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是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這個目標,已經完全達到。當然,發展速度最快的,還是自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至今的十三年。因此,以「國泰民安,堪稱盛世」來形容之,確不為過。

然而,這種「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現在江澤民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更高目標。那麼,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的?「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北京青年報》有一篇文章,相信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總體「小康水平」是一個低標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較高標准的小康。二零零零年底,我國人均GDP只有八百多美元,屬於中下收入國家的水平。而到二零二零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三千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總體「小康水平」只能說是剛剛跨過小康的門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寬裕。

總體「小康水平」是一個偏於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提高外,還特別注意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單就消費而言,人們可以衣食無憂,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費到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上來。

總體「小康水平」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面也還沒有全面達到。到二零零零年,我國尚有三千萬人溫飽沒有完全解決,城鎮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惠及十幾億人口,所有現在沒有達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爭取盡快達到。就消除城鄉差距而言,二十年後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將從目前的百分之五十,降低到百分之三十。

在這個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廣東省可能會走前幾步。據廣東省,代表團副團長,廣東省長盧瑞華在討論「十六大」政治報告時指出,廣東省用從一九八九年到二零零二年的十三年時間,就已從溫飽邁入富裕的小康,為再過十年率先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萬零四百一十五元,僅它的零頭就比一九七八年的四百一十二元還要多。農民的人均收入也達到三千七百六十九元,比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九十三元增長了差不多二十倍。何況,農民收入與城鎮不好做比較,因為農民有自留地,有另外物質上的很多東西。去年,廣東省的本外幣儲蓄存款總額超過一萬億元,全國居民存款每七元中就有一元是廣東人的。廣東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前夕是百分之六十六點六,是貧窮的水平。到一九八九年就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六點五,但還是屬於溫飽型,還沒有進入小康。到了一九九三年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就是說花的錢只有一半是用來買吃的,從平均來說就已基本跨入了小康。去年廣東省的恩格爾系數降到百分之三十八點一,這標並著廣東已經跨進了富裕的小康階段。現在廣東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擁有的財產為二十八萬元,其中有十四萬三千元屬於房產價值;還有家庭的耐用消費品,像雪柜、彩電、洗衣機、冷氣機,平均二萬二千元;有八萬七千元是金融性的資產,包括在銀行的存款、股票,也就是說廣東家庭平均用剩的錢就有八萬七千元。相信像廣東這樣的發展勢頭,再過三年,最多五年,廣東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廣東可以作為一個省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競爭。

我們的國家有著這樣的奮鬥目標,廣東省更是將會提前實現這一奮鬥目標,相信值得我們澳門居民尤其是特區政府好好地對比思考:我們應當怎麼辦?

〔北京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