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預選:港區經驗對澳區有參考借鑑作用 人代預選:港區經驗對澳區有參考借鑑作用

香港區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的預選,已於上周五進行,在七十八名參選者中選出五十四人進入明日進行的正式選舉,選出三十六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從選舉結果看,這次預選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預選入圍的五十四名候選人具有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的特點,而且有政績,幹過不少實事。據說,投票前在選舉會議的一些成員中就流傳著一句口號:「選年輕的,選有學歷的,選有政績的,凡超過七十歲的都不選」。在此情況下,許多年齡較大者果是無法「入圍」,甚至連擁有「現任優勢」,曾經「五連任」的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吳康民,得票也排在第三十五位,差點落在前三十六名「保險線」之外。二、擁有「現任優勢」的三十六名現屆全國人大代表,其「優勢」並未能發揮最大效能,其中有十一人落在前三十六名的「保險線」之外。如果在明天的正式選舉中,原來投給被轟出局的二十四名候選人的選票,不是集中投給他們的話,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必然會落選,無法連任。三、「民主派」候選人全軍覆沒。盡管選舉會議成員中的「民主派」和同情者在選前約定,利用預選是採用圈選候選人人數「限上不限下」的有利條件,只是圈選自己屬意的幾個候選人,以扯低其他候選人得票率的方式,盡力抬高「民主派」候選人的得票率,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選舉會議中的其他成員,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採用了「全額投票」的策略。在實力對比懸殊之下,使「民主派」的盤算未能得逞。不過,仍有異數,就是其中的張炳良得一百一十七票,排在第五十七位,差點能通過預選。而馮檢基也得一百一十票,排在第五十八位。四、由於不少選舉會議成員為了「封殺民主派」而採取了「全額投票」策略,他們在並不滿意某些現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情況下,將選票轉投其他候選人,使不少「中間派」候選人的得票率被推高,甚至首次參選全國人大的眼科醫生林順潮票數高達六百零四票,排名第五,在「新人」中僅次於香港中聯辦主任助理王如登。

盡管澳門的情況與香港有所不同〔一方面澳門「協商政治」已成為傳統習慣,必能發揮巨大效能﹔另一方面澳門「民主派」的同情度和支持度不高〕,澳門不能以香港預選的情況來比照本周四進行的澳門區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的預選情況,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鑑價值:

一、在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等中央領導人主動退出中共中央第十六屆委員會的「年輕化」浪潮推動下,年紀較大的候選人似是較為吃虧,應有跌落前十二名「保險線」之外的心理准備。

二、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在「新人」的質素普遍也不差,甚至其中一些人比個別現任代表的全面質素還要高些,也有可能會發生類似香港預選中部分現任代表落在「保險線」以外的情況。

三、顧名思義,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既然是澳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的代表,故就不排除選舉會議的成員們懷有「代表意識」,在圈選候選人時盡量能體現界別、行業的代表性,避免發生「某界別飽死,某界別餓死」、並不均衡的情況。亦即對某些有二名或以上候選人的界別,只是圈選其中的一人,而盡量將應選名額騰出來,照顧其他界別的候選人,盡管其人的條件相對較為差些,以盡量使到各界別都有人出任全國人大代表。在此情況下,每一界別、行業中只有一人的候選人,相對可能會較為「著數」些,而擁有二至多名候選人的界別的候選人,則有可能會較為「吃虧」。這種情況,在預選時,因為只是從二十人中選出十八人,當選率為百分之九十,情況還可能不會太明顯;但在從十八人中選出十二人,當選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六點七的正式選舉中,可能就會較為明顯。

實際上,本欄曾提出的「代表性問題」,亦即「人大代表既然是澳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加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工作的代表,而澳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又是由各階層、各界別澳門同胞所組成,故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構成,最好也能大致上體現及反映澳門同胞的階層、界別的狀況,亦即最好是幾個最主要的界別,如工商、工人、街坊、教育、醫務、歸僑、專業、宗教、文藝、婦女、青年、新聞等界別,都能有其代表人物參選並當選。這樣,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才顯得較為廣泛及合理」的觀點,獲得選舉會議不少成員認同。現在,在二十名候選人中,除了宗教一項是「從缺」之外〔香港區則無論是現屆代表或是下屆候選人,都有一名佛教界人士釋智慧大師〕,本欄曾開列的上述界別、階層名錄,都有其代表人物參選〔當然,其中有個別人是橫跨多個界別的〕,估計在預選及正式選舉時,會有一些選舉會議成員是持抱「代表意識」去爭取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更為廣泛及合理些的。但這是否是「一廂情願」,亦即選舉會議的大多數成員是否亦懷有這種「選舉意識」?則要看點票結果才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