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加強澳門中文媒體與中央之聯繫 宜加強澳門中文媒體與中央之聯繫

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及主管宣傳文化工作的副主任王今翔、宣傳文化部長孔繁壯昨晚與澳門中文媒體主要負責人座談。白志健在肯定澳門回歸三年來各方面的發展的同時,高度讚揚澳門傳媒具有愛國愛澳的光榮傳統和良好專業操守,團結一致,對澳門社會的繁榮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澳門有良好的輿論環境,是澳人之福。

白志健首次與本澳中文傳媒主要負責人會見座談,對澳門的中文媒體給予了這麼高的評價,使新聞業者既感到欣慰,也深受鼓舞。這是繼國務院前任總理李鵬,現任副總理錢其琛,中共中央宣傳部前任部長丁關根,及澳門中聯辦及其前身──澳門新華社的前任負責人周鼎、郭東坡、王啟人之後,中央領導人或中央派駐澳門機構負責人,又一次正式地正面評價澳門的中文媒體。

澳門中文媒體確是具有光榮的愛國愛澳傳統。在一百多年前澳門有了正式的中文報紙之後,即成為革命者宣傳革命理論的輿論工具。《孫中山全集》開卷第一篇《致鄭藻如書》,最先就是就發表在一八九零年的《澳報》上。隨後出版的《鏡海叢報》,更是成為孫中山先生發表政見的重要陣地。而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骨幹主辦的《知新報》,宣傳變法維新,尤為重視論政,成為中國南部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在抗日戰爭中,澳門同胞掀起抗日救國熱潮,澳門的報人大多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成為澳門救亡運動的主力之一,《朝陽日報》、《大眾報》、《新聲報》更是成了澳門同胞抗日救國運動的重要宣傳陣地。

澳門進入過渡期之後,澳門的八家中文日報面對電子傳媒和香港報業的激烈競爭,及承受著因社會經濟不景而帶來的沉重經營壓力,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出版,站在愛國主義的立場上,為澳門的順利回歸「鼓與呼」。中文官語化、公務員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得以衝破重重障礙逐步落實,東方基金會問題得以妥善解決,都與中文媒體的仗義執言所分不開。澳門的中文媒體從業者,可說是「照亮別人,燃盡自己」的紅臘燭,也是「吃下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的良種奶牛──他們待遇不高,工作時間長,〔腦力〕勞動強度大,在最艱難的時候,甚至是短薪缺糧,以至有個別經營者要押屋典當,但也要堅持陣地,為廣大讀者奉獻出營養豐富的精神糧食,並配合澳門回歸准備工作的進度表,以輿論武器掃清回歸進程上的種種障礙,使澳門政權的交接最終得以順利進行。澳門回歸後,澳門中文媒體更是熱情支持特首何厚鏵依法施政,監督和批評不良現象,宣傳「澳門基本法」,謳歌「一國兩制」方針,報導中央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種訊息,鼓吹國家統一大業,盡了一個報人應盡的責任,正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當然,澳門中文媒體從業員之所以能夠做到鼓氣而不泄氣,幫忙而不添亂,也與中央領導人和中央駐澳機構負責人的鼓勵,及特首何厚鏵的支持所分不開。因此,我們就想到了應當盡快恢復以往中央有關單位邀請澳門媒體訪問北京的傳統做法。──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之後,這一做法已經中斷了四年有多了。如今,澳門的各項工作已經進入常軌,不再存在回歸前後各項工作繁忙、難以抽出時間的問題。澳門中文媒體加強與中央媒體和相關機構聯繫,進行互訪,應當擺在議事日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