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江實事求是提出粵港澳融合發展新思路 張德江實事求是提出粵港澳融合發展新思路

據報導,在日前召開的「湛江香港經貿前景研討會」上,有廣東省政府官員和專家明確指出,「CEPA」的簽署,已確立香港在大珠三角地區的龍頭地位,結束了多個城市長期以來搶奪珠三角龍頭地位之爭。今後大珠三角的區域經濟發展將可進入快車道。廣東省港澳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丘杉還在該研討會上指出,曾經有一段時間廣州、深圳都在與香港爭奪珠三角的龍頭地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要素無法在珠三角與香港之間自由流動。而「CEPA」簽署之後,雙方在商品、人員以及服務業等方面基本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加之在基建項目方面的協調將更加有效率,因此大珠三角地區誰是龍頭的爭論就此可以徹底平息。

另有報導稱,就粵港合作的大課題,廣東省新領導開始改變前任的想法,重新認同「前店後廠」的傳統,利用盡香港原有零售、貿易、物流、金融優勢,廣東集中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相關消息指出,廣東省前任省長盧瑞華認為,粵港之間已二十年的「前店後廠」模式已落伍,兩地經濟合作模式應改變層次,再定位。然而新任省委書記張德江經過半年的工作,肯定「前店後廠」不單要繼續,而且應當發揚光大。廣東集中搞好九大製造業,包括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醫藥、電器機械、石油化工、汽車及森工造紙等,國際物流和金融則乾脆讓給香港。

昨日香港《文匯報》又進一步報導稱,「CEPA」簽署後首次粵港聯席會議,將於近期在香港召開。廣東省委一名參與決策官員接受該報記者訪問時預料,會上將提出粵港加強全方位合作的新方案。而在「CEPA」簽訂的新形勢下,粵港合作的思路已可清晰界定﹕廣東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香港則為廣東這製造業基地提供專業服務。也就是說,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而要搞好這基地,就要發揮香港的優勢。香港的優勢是舉世公認的先進的金融、物流、專業服務。尤其是香港廣泛聯繫世界的優勢,需要好好發揮,香港要為廣東這製造業基地提供金融科技、管理、運輸等服務,令廣東的製造業更加迅速地與世界市場接軌,以增強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挑戰的能力。

這些消息均顯示,自從中央和廣東省領導人今年初換屆後,廣東省政府在粵港澳合作的議題上,做到了「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以開拓創新的新思維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大珠三角龍頭地位之爭」的問題,擺正了廣州、深圳與香港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某一角度上,可以說是糾正了盧瑞華過去種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盧瑞華否定「前店後廠」的傳統,其實不單止是「毛長翼大」、驕傲自滿,「乞丐趕廟公」、「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態在作怪,也可能是出自於某種「正確政治掛帥」的潛意識。實際上,關於港澳與廣東「前店後廠」、廣東藉此參加國際大循環的經驗及理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由趙紫陽總結出來的。在「六四事件」後,廣東省領導人採取了「洗澡水連同孩兒一齊倒去」的手法,把趙紫陽總結的「前店後廠」經驗也予以否定。而在珠海市,其前任領導人梁廣大更是因為「三來一補」也是趙紫陽的主張之一,而荒唐到放棄「三來一補」,要搞什麼高科技。結果,高科技引不進來,「三來一補」也被迫轉到鄰近的中山、江門,變成兩頭空。而中山等地的經濟卻因「三來一補」而掘到了「第一桶金」,為日後的經濟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財政基礎,這也是當今中山的經濟發展形勢好於珠海的原因之一。到梁廣大離任後,珠海市新任領導人重提「三來一補」,已是時不予我,「遲來一步」。

要說梁廣大因趙紫陽下台而要徹底否定其曾作出過的政務決定,還有一宗與澳門密切相關的事例。那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際機場之爭」中,趙紫陽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批准了中共港澳工委澳門分委由周鼎、柯正平簽署呈報的請示報告,從中葡談判、「一國兩制」、對台工作需要、國際環境局限等方面綜合考量,批示「國際機場還是建在澳門好」,為澳門、珠海兩機場的定位之爭一槌定音。「六四事件」後,王震到珠海避寒過年,梁廣大利用王震極為憎恨趙紫陽的「大好機會」,向王震提出澳門興建國際機場是趙紫陽決定的,應予否定,故應改珠海機場定位為「國際機場」,並應將興建澳門機場的資金調回,投放在珠海「國際」機場。王震一聽到「趙紫陽」三個字,當場無名火起,並當即作出「指示」﹕要將澳門機場的資金調回給珠海「國際機場」。當時筆者知悉這一消息後,曾在本報的前身《華澳郵報》撰寫評論指出,趙紫陽的批示是代表中央作出,並非是他的個人作為,兩者不能混淆,更不能因他已下台就否定中央的決定。何況,當時澳門國際機場的投資者主要有三方,澳門政府、澳門娛樂公司和中資財團各佔三分之一。按「中葡聯合聲明」規定和「一國兩制」精神,如要抽調澳門國際機場資金,也只能是抽調中資財團部分,而不能去「共」澳葡政府及娛樂公司的「產」。筆者的這篇評論,惹怒了王震先生和梁廣大,隨即社會上就傳出了王震

要派人「暗殺」筆者的傳聞。

現在,廣東省新領導人糾正了盧瑞華「因人廢政」的做法,終於還了「前店後廠」經驗的一個公道。而張德江「利用盡香港原有零售、貿易、物流、金融優勢,廣東集中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新提法,也掃清了「港珠澳大橋」計划的最後一道障礙。──盧瑞華之所以反對「港珠澳大橋」、堅持「伶仃洋大橋」,除了他是「伶仃洋大橋」工程總指揮之外,還因為他擔心「港珠澳大橋」會削弱廣州、深圳爭奪「龍頭地位」的實力,及將會導致鹽田、南沙等港口的貨物流失到香港。而張德江主張確立香港在大珠三角地區的龍頭地位,及「讓出物流這一大塊給香港」,就等於是為「港澳珠大橋」上馬大開綠燈。

今年初,本欄曾分析指出,張德江在浙江省委書記任內,較好地處理了浙江省與長江三角洲各省、市之間的協調發展關係,並對發展民營企業甚有心得,還全力推動錢塘江大橋。中央調他出任廣東省委書記,可能是要讓他發揮這些經驗,處理好廣州、深圳、香港的「龍頭地位」之爭,改變廣東省民營企業「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失調情況,及處理好「港珠澳大橋」與「伶仃洋大橋」之爭。而從張德江近日的表態來看,他不負中央重托,交出了一張令到中央、廣東、港澳都滿意的「答卷」。這當然也証實了本欄的揣測。張德江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為日後大珠三角經濟加速融合發展,粵港澳攜手共創繁榮的新局面,啟動了「新思維」,作出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