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呼聲:向全球發出華人媒體的聲音

莫道瀏陽河水淺,

湘江猶見打魚船。

桔子洲頭談往昔,

岳麓山顛論犁劍。

媒壇靜靜起風暴,

龍血熱熱洒宇天。

愿將此心化為橋,

華夏籟音四海傳。

在長沙舉行的第二屆全體華文媒體論壇,已於前〔二十四〕日閉幕。昨日,與會的境外代表兵分三路,分別到張家界、東北及華東地區遊覽。筆者因工作時間關係,向來不參加參訪及會議之後的旅遊部分,這次也不破例。不過,由於另有要務在身,還是在湖南省多逗留了一天,並在湖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及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相關官員的接待下,前赴韶山毛澤東故居和花明樓劉少奇故居憑弔一番,作為提前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及劉少奇誕辰一百零五周年的一點心意。──據說,在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當地黨政軍及人民群眾,都將分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為此,兩處故居都在整治週邊環境。另外,在會議期間,筆者亦曾在當地涉台官員的盛邀下,抽空瞻仰了當年毛澤東、蔡和森「指點江山、游揭文字」的愛晚亭,及「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桔子洲頭,還在岳麓山頂的一個道觀暢論寶島政情。

文前的那首含有東施效顰意味的順口溜,便是從桔子洲頭返回長沙市區的路上隨口亂占。其中「莫道瀏陽河水淺」,記的是抵長沙當天,當前往機場接機的當地涉台官員指出窗外的小河,就是盛名的瀏陽河,而橋邊的河灣則是「轉過了九道彎」的最後一彎時,筆者卻大有「盛名難副」之感,並當即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觀感:「太沒氣勢了」。但後來在桔子洲頭遊覽時,才發現瀏陽河「九十里路到湘江」所指的湘江,端的是「漫江碧透」,仍有「魚翔淺底」,因而也可看到漁船云集,這與包括長江在內的等許多江河嚴重污染的情況相比,筆者真為湘江沿岸人民仍能保有一條環保河,深感欣慰。

為期兩天的第二屆全球華文媒體論壇,其主題是「溝通、合作、發展」。但在研討過程中,香港鳳凰衛視主席兼總裁劉長樂提出的「向世界發出華人媒體的聲音」,卻成了大多數與會者的共識。許多代表指出,要讓華文媒體的聲音更響亮,要讓華文媒體融入當地社會,也必須推動華文媒體融入世界傳媒的主流體系。中新社社長劉澤彭在致閉幕詞就指出,當世界驚嘆到處都是「中國製造」商品的時候,中國的文化產品進出口卻存在著嚴重的逆差。中國圖書、報紙、期刊的進口是出口的四倍。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的進口為出口的十四倍。而互聯網上,英文資訊則佔到百分之九十三以上。也有一些代表指出,使用中文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二,但在全球的媒體中,以中文為載體的媒體,只佔百分之五,完全不成正比,反差極為強烈。可以說,在英文媒體強力覆蓋全球的大格局中,華文媒體大體上仍屬弱勢群體。因此,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發出華語媒體更大的聲音,就必然會成為中文媒體的共同追求。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到全球中文媒體人的這一共同追求不是夢,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現實。現在的中國正處在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到二零二零年,中國將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翻兩番,按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估算,將達到四萬多億美元。屆時,中國的DGP將佔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中國將繼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正在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與能量。中國的發展有幾千萬海外華僑華人的貢獻。華僑華人也從中國的發展中受惠並分享到榮譽。中國的發展,也為海外華文媒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現在,國外媒體趨之若騖,搶灘中國,佔大有斬獲。與此同時,中國媒體也嘗試著走向世界。在這種大形勢下,海外華文媒體也須善乘長風,善舞長袖,不失良機,分享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帶來的多種新機遇,加強互動與合作,實現雙贏乃至多贏。同時,利用地緣優勢,在配合中國媒體走出去的過程中謀求自身的發展和商機。作為大會主辦者──中國新聞社負責人的劉澤彭指出,中國新聞社一貫秉持「中國的」、「新聞的」、「服務的」的宗旨,永遠把為海外華文媒體服務置於第一位,永遠把為海外華僑、華人和一切懂中文並關心中國的人服務置於第一位。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國際視角加親和力」的新聞風格是中新社人永遠不能忘記和稍有忽略的。劉澤彭的這番話,使筆者回憶起老國僑辦主任廖承志當年的一番話來。在二十五年前,經歷「文革」。浩劫的中新社複社。筆者當時因在內地業餘從事對台宣傳報導工作,因而得到聆聽廖承志在中新社複社大會上的一段講話。廖承志說,海外華僑華人的生活經歷及閱讀習慣,都與國內及群眾不同。尤其是經過「文革」,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有不少誤會。因此,中新社的文風,要盡量適合他們的閱讀習慣,不能干巴巴硬繃繃。中新社應與新華社有所區隔,力爭我們播發的稿件,能使海外各種政治立場的媒體都樂於採用。而且,越是政治立場傾右的媒體採用我們的稿件,所能起到的宣傳效果就越大。比如,我們的稿件如能獲得《星島日報》、《東方日報》採用〔按:當時該兩報是以「中華民國」紀元,並可銷進台灣〕,其採用一篇所能起到的效果,就比《文匯報》採用一百篇要強得多。

二十五年過後,海外華人華僑社會政治生態已發生了極大變化,《星島日報》及《東方日報》也已「易幟」,其主事人已分別成為全國政協常委、委員。而即使是以「新華體」行文的新華社稿件,也同樣獲得不同政治立場的海外媒體所樂意採用。不過,廖公當年所說的要適合海外華僑華人閱讀習慣,及在堅持立場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客觀,中立、溫和、務實,亦即劉澤彭所說的「親和力」,卻是任何時候都可適用。也正是廖公的這番話,過去已經,今後將繼續成為指導我們辦報的宗旨的定向盤。因此,我們必將在堅持「一中」原則,反對「台獨」,推動國家和平統一大業,及擁護「一國兩制」、「基本法」,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基本政治立場之下,客觀、中立、務實地報導及評論相關事實,告別「八股腔」,舊城村立新文風,不作無根草,堅持獨立思考,與業界一道走過漫漫長路,贏來更美好的明天。

〔更正:昨日本欄第六段「不慎治國」,為「不懂治國」之誤,合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