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窺準白宮薄弱環節拋出「制憲說」

陳水扁在事前未經民進黨內部討論,也未事先向美國知會的情況下,在「嘉年華」式亦即並非是嚴肅政治集會的民進黨黨慶晚會活動中突然拋出「制訂台灣新憲法」的「震撼彈」〔但有可能會依其以往作風慣例演變成「空包彈」〕,除了是引起黨內同志的一片埋怨之聲之外,也一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也惹來美國方面的不滿。實際上,繼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再次促請陳水扁必須恪守其「四不一沒有」的政治諾言之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昨日也對陳水扁發出了一通嚴厲的警告:「台灣海峽維持穩定,是我們非常關心的事。我並且認為,陳總統應該恪守他就職演說的承諾,這一點極為重要」。

包潤石、包道格的回應,被台灣媒體解讀為「拒絕為阿扁背書」。而中國國民黨智庫國安組召集人蘇起也作出這樣的解讀:包潤石代表美國政府逐一唸出「四不」的內容,就是認為「四不」已被台灣當局逐一推翻。「扁政府」一再拉高層次硬衝,從「一邊一國」、「公投」、「正名」,以至到「新憲說」,都可被認定為「扁政府」為了選舉,已不走「新中間路線」,採「邊緣策略」。要藉由陸續釋出衝突性為達七成、八成的議題緊掛各方神經,使□突繼續升高量變階段,最終衝突達到百分之百而出現質變。美方對這點當然並不滿意,故才逐一唸出「四不」,其實已是揭出了美方的底線,就是要「扁政府」不能違背「四不」。

其實,陳水扁何嘗又不知道美國人會持有這樣的立場?!但他卻偏是要採取「走鋼線」策略,試探和碰撞美方的「紅線」。這是陳水扁的政治性格及處境所決定了的。一方面,他與對美國持有戒心的蔣家父子及完全親日的李登輝有所不同,採取了依傍美國這棵「大樹」的路線;另一方面,在以「四不一沒有」消除了美方對自己的疑慮、穩住了美方之後,卻又藉著「大樹」的「樹蔭」,遮掩庇護自己的「切香腸」戰術手段,以圖從量變達至質變,完成「漸進式台獨」的全過程。因此,他從拋出「一邊一國」到推動「公投立法」,都是事先未有知會美國人,以避防美方採取阻攔態度,就兀自出手,讓美國人嚇了一大跳,然後再派人到美國「解釋澄清」一番,說明這些「新議題」並未違背「四不一沒有」承諾,獲得美國人「理解」,但實際上他已又向「台獨」邁進了一大步。正因為如此,美國人才有「切香腸」之說,這亦証明美國人已經對陳水扁的這種「漸進式台獨」手法,及事後「解釋澄清」的欺騙手段,已有所警覺。

因此,陳水扁今次拋出「新憲法」實質上是「制憲說」,在時機選擇方面是經過一番計算的。這是因為,他看準了黨慶晚會舉行的時間,因有時差關係,在美國正好是星期天,政府機關沒有上班。這樣,就可先讓美國的媒體就此紅火地「炒熱」了一天,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主流意見」,從而迫使白宮工作人員在星期一上班後進行回應時,也不得不有所顧忌。實際上,盡管包潤石、包道格在回應中都要求陳水扁必須恪守「四不一沒有」,但卻避免直接對陳水扁作出批評。而林佳龍、張旭成、蕭美琴等人,則將之解釋為「沒有反對就是不反對」。隨後,陳水扁又看準了包潤石將他自己的「制憲說」定位為「選舉策略」,並表態「無意就個別競選聲明有所回應」、「我們不對內政採取立場」,又在昨日向民進黨中常會報告「制憲說」時,以一句「不會一黨主導修憲,而是交由全民決定」,將本來應是屬於抵觸「中美聯合公報」關於台灣定位的內容的「制訂台灣新憲法」,偷換概念地置換為「內政行為」,從而蒙混過關,又切下了一段厚厚的香腸。這樣做,實際上是陷美國人於不義,要將美國人拖下水,迫逼美國人為陳水扁的「漸進式台獨」背書。

陳水扁在中美關係正處於十幾年來最美好的時刻之際,再次碰撞美國的「一中」底線,表面上看是「飛蛾撲火」、自己找死,其實是經過了一番精密計算,並折射出「新潮流戰略之神」邱義仁的韜略機謀。實際上,在伊拉克戰爭打響,朝核危機爆發,及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反恐鬥爭之後,一般人都以為,美國極為需要中國的配合,因而會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向北京傾斜的態度,台灣當局將無力攪局。而熟悉辯証法及擅長於謀略的邱義仁卻不這樣想,反認為越是「危」則越有「機」。美國正在為伊拉克戰後處遺及朝核、國際反恐問題而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就無暇顧及台灣問題,這正好是台灣當局乘隙再施「切香腸」戰術的難得時機。看來,陳水扁此刻拋出「制憲說」,與邱義仁的這一思路不無關係。實際上,據說邱義仁是黨內事先知悉「制憲說」的少數幾個人之一。而在「制憲說」拋出當晚,原來並無陪同陳水扁任務的邱義仁,也卻大老遠地從台北跑到台中,專門為「制憲說」向記者們解說了四個小時,一反其過去不樂於與記者交談的態度。

其實,陳水扁之所以敢於拋出「制憲說」,也是因為摸準了美國總統布殊目前亦正面臨換屆改選,也希望得以勝選連任的心理,而將自己的爭取連任與布殊的爭取連任捆綁在一起,並事前向布殊進行了「唇亡齒寒」的誡告之故。實際上,據說邱義仁等人月前在分析北京、華盛頓、台北之間的「三角關係」近期形勢之後,提出了這麼一個理論──布殊也正面臨著美國將於明年十一月進行總統換屆選舉,他亦希望得以勝選連任的處境。因此,有必要派人向布殊說清楚:一、同一政黨的同一位總統連任兩屆,是民主政制的常態,政黨輪替應以兩屆一次為佳,這樣既可實現棄舊求新,又可保持基本穩定;二、一位領導人往往是在其第二屆任期才能真正做出成績;三、既然布殊可以爭取連任,為何陳水扁就得不到布殊對他爭取連任的祝福和支持?據說,月前台北派去華盛頓的政治說客,已向白宮傳遞了這一觀點。

因此可說,美國現在的態度是,一方面仍能守住「一中」底線,防範台灣當局在「國家主權」定位上越線,但另一方面又不干預台灣地區的內部事務,尤其是在攸關民主、選舉等領域的議題上,陳水扁是否連任、「連宋配」是否上台,都將順其自然。而陳水扁則捕捉住這一點,穩住有利於自己連任的部分,並在此基礎上對白宮的「一中」底線採「邊緣策略」,一有機會就作突破。「制憲說」的拋出,就是這一策略的具體運用。因此也就難怪,民進黨中有人會說「時機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