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分析其未來「外交」困境挑戰及機會

由「行政院研考會」主導、「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文程主稿的《尊嚴自主的外交關係》「調研報告」,在研擬台灣當局二零一零年中程「外交」策略建議的同時,對台灣當局的「外交」困境、挑戰、機會、威脅等,也作出了分析評估。

「報告」指出,台灣當局目前的「外交」困境,是在於「邦交國」少且弱小、政府間國際組織會籍不多、中國崛起引發對台灣當局不利的「西瓜效應」等:一、「邦交國」小且弱。目前台灣當局有二十六個「邦交國」〔按:其中的多米尼克最近已棄台投我〕,但這些「邦交國」均缺乏國際影響力,幾乎主是發展中國家〔教廷除外〕,其中有十個國家的人口不到五十萬,屬於迷你型國家。台灣當局所具有的「外交」承認太少,影響台灣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也導致台灣爭取參與國際組織缺乏奧援而一挫再挫。而且,由於這些國家與台灣缺乏共同的文化,也不具有共同的政治利害關係,雙方的經貿關係又相當薄弱,故其中三分之一的「邦交國」,尤其是非洲的「邦交國」,有遊走於台海兩岸的紀錄,這種「邦交國」可能會在中共的「金錢外交」策略的「誘惑」下突然轉向。這在台灣財政能力下降及拒絕與中共從事「金錢外交」遊戲的情況下,要維繫「邦交」關係將備感吃力。

二、擁有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會籍太少。台灣當局目前擁有會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共有十七個,其中有兩個組織〔亞太糧食肥料技朮中心和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的秘書處設在台灣。在這十七個政府間國際組織中,有一些台灣當局不能使用正式「國名」作為會籍名稱,甚至有些組織在中共「壓力」下擅自更改台灣的會籍名稱。台灣所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數目與台灣的經濟力量不成比例,就是以台灣地區的土地面積、人口數目及軍事力量而言,也不成比例。雖然台灣參與非政府國際組織的數目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少,但非政府國際組織畢竟無法取代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地位和功能。

三、中國崛起產生不利的「西瓜效應」。雖然中共崛起引起周邊國家的不安及美國的關切,但國際社會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認為與中共交往較為有利,或是避免與中共攤牌的思維下,傾向於犧牲台灣。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和二零一零年上海博覽會,會增加中共國際宣傳機會,且所帶來的商機會使許多國家進一步向中共靠攏。

四、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負面效應。企業界所興起的大熱潮形成了一股巨大力量,對「政府」產生重大壓力。台海兩岸這種非政治層面的互動關係,或是經貿的整合趨勢,已經影響到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對外關係」。首先,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如此密切的經貿互動關係,使台灣失去正當性來要求其「邦交國」不與中共往來。其次,如果美國認為台海兩岸統一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則美國對台灣及東亞戰略可能進行調整。

「報告」在分析台灣當局未來的「外交」挑戰時指出,主要的還是來自中共的」打壓」。如果中共經濟持續成長,而台灣經濟無法復甦,加上內部無法團結一致,則台灣與中共在國際上競爭的本錢將更為單薄:一、「邦交國」可能進一步減少。在中共經濟力量超過台灣,而台灣因經濟不振導致資源減少的不利情況下,部分「邦交國」可能會受中共「威脅利誘」而背棄台灣。值得注意的是二零零八年奧運在北京舉行,會製造中共與台灣「邦交國」接觸的機會。或是中共也會利用聯合國的場合及其他國際會議的召開,來與台「邦交國」接觸。故必須要有心理准備,「邦交國」的數目在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減少。悲觀一點的估計,至二0一0年時,或許台灣「邦交國」數目可能徘徊在二十個左右。如果未來無法固守「邦交國」,導致「邦交國」數目不斷減少,將進一步弱化台灣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二、美國可能調整對中共政策。布什政府在」反恐」及處理北韓核武問題的優先考量之下,有加強與中共合作的需要,這對台灣而言是一項警訊。今後中共與美國可以安排國事訪問活動,加上雙方領導人可以利用「APEC」、聯合國會議之便舉行高峰會談,每一次會談均可能會對台灣造成「傷害」。次一層級的副總統與國家副主席,或國務卿與外交部長、兩國國防部長之相互訪問,當然也能對台灣的「國家利益」造成負面影響。三、台灣在東亞的國際空間可能進一步緊縮。印尼動亂、東亞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國家,及中共加入「WTO」等因素影響,台商出現新一波的「大陸熱」,」南向政策」已難引起大多數台商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拉攏,包括密集的高層互訪、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開展,使台灣在東南亞有日漸被邊緣化的情形。而東盟與中國「十加一」計劃,也使台灣對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將進一步受中共的壓縮。至於日本與中共的關係雖然前景無法樂觀,但如果未來日本是由親中派出任首相,對台灣與日本「外交」關係就會產生影響。

但「報告」認為,台灣在「外交」方面也具有不少優勢,是可供發揮、尋求「外交」得分的:一、台灣具有軟性的力量。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可以獲得美、歐等先進國家的同情和支持。二、台灣是一個「中小型國家」,對其他國家不具威脅,而中共則因為意識形態上仍是共產主義國家,且歷史上有支持其他國家共產黨叛亂的紀錄,加上中共力量崛起,使許多國家對中共深具戒心且不具好感。三、台灣周圍海域是重要海上交通線,國際社會普遍希望台海兩岸維持和平。四、台灣「外交」人員素質較中共好,思路較為靈活。五、小布什上台後對華政策有向台灣傾斜的現象。

不過,「報告」也承認台灣的「外交」劣勢也不少:一、「邦交國」太少,在國際組織中聲援及投票支持台灣的國家不多,而中國大陸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共藉此地位「打壓」台灣。二、中共力量崛起,台灣在軍事、經濟、政治及外交力量上已經越來越無法與中共抗衡。三、台灣因為「統獨」爭議,內部在「外交」政策上缺乏共識,而且「立委」不完全理性問政,使「政府」在推動「外交」政策時無法全力以赴。四、台灣內部保密工作常出現問題,使其他國家與台灣合作時不完全放心。五、政黨輪替後,政務官與事務文官之間的默契與相互信任感仍有待建立。六、中共裔的美國學者,在台灣問題上傾向於為中共講話,對台灣形成不利影響。

「報告」在分析論述台灣當局二零一零年的「外交」機會時指出:一、加入「WTO」增加台灣對外〔雙邊/單邊〕關係的拓展平台。二、日本、美國國內均出現希望台灣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聲音,倘能成事對台灣具有「國家安全」及政治上的正面意義。三、中共正值權力接班的過渡時期,目前中共重心在處理內政及加入「WTO」後的經濟改革問題,無法顧及台灣問題,也不願在外交關係上出現緊張。四、台灣可趁「與台灣關係法」二十五及三十周年之機,推動「修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