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採多種措施解決人力資源及失業求職問題 宜採多種措施解決人力資源及失業求職問題

顧名思義,「人力資源發展」的概念,就是要開發、培育大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所需的具有必要勞動能力〔即智力和體力的有機綜合〕的人口」,以適應目前澳門經濟急速轉型對勞動人口的需求,迎接澳門經濟的發展新高潮。實際上,隨著澳門賭權開放,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政策的擴展實施,「CEPA」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以至「九加二區域合作」藍圖的加速描繪,還有澳門特區作為「三個商貿服務平台」構思的貫徹執行,澳門經濟正掀起一個新的發展高潮。這個高潮,絲毫不遜色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及工業轉型。而且與之相比,具有「質」的飛躍。──前次澳門經濟及工業轉型所需的大量工源,是簡單的勞動力,亦即操作技術需求較低的製衣廠等工人的初級生產工人,或建筑地盤的輔助工。因而,即使是剛移民到澳門甚至是剛私渡到澳門的人員,都可以立即「上崗」。盡管其中有些人經過多年的培訓或自我努力,已經晉身為管理階層或高級技術工人,但大多都是智能及技術等方面未有長足提高。隨著工廠的外遷,建筑業的衰落,及這些工人的年齡漸長、體力漸衰,也就成了「結構性失業」的主角。而今次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人口,除了是在「體力」方面與二十多年前的用工要求基本相同之外,在「智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經濟發展的標誌。如是為了遷就目前的一萬餘名失業人口而降低用工標準,那無疑是開歷史前進的倒車、扯經濟發展的後腿。

實際上,澳門經濟發展的新的一輪高潮,是極為珍貴的機會。如果不將之緊緊抓住,可能就會被周邊也在醞釀「開賭」的地區搶走,也將會因無法將「個人遊」帶來的商機及時吸納消化而致流失,更有可能會因「CEPA」協議的優惠條件未能完全利用而被白白浪費掉。因此,發展人力資源,已成了能否進一步促進新一輪經濟發展及將此發展勢頭久留澳門的關鍵。

在「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中,有不少委員就開發人力資源問題提出了建議,特首何厚鏵也談到了自己的一些構思,如盡量釋放一些潛藏、閑置的勞動力,家庭主婦、包括來自內地的澳門大專學生,都可以視為本地人力資源的一部份……等。這些建議和構思,確是可在「挖掘潛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其實,讓在讀學生可以兼職工作,這是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正在實行的政策。而且,這項政策的受惠者,不單止是具有本地居民身份的學生,同樣也適用於未持本地戶籍的學生。比如,從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到美國修讀研究生課程的學生,都有「半工半讀」的經驗。澳門的「禁止非本地勞工」政策,卻將外地學生打入「禁止工作黑冊」,與國際慣例相悖。現在看來,確是有必要對相關政策予以修補,不但應允許本地學生「半工半讀」,而且也應允許外地〔主要是來自內地〕的學生可以在不影響本人學業的前提下,適當兼職。這是一個「雙贏」的構思,既可緩解社會工源緊缺的窘境,又可使學生減輕學習費用負擔。對本地學生而言,還可使他們在畢業尋覓職業之前,就可接觸社會、積累經驗,及早適應及完成「學生──僱員」的身份轉變過渡。

同樣,外來學生畢業後可在滿足一定條件之下在本地就業,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慣例。這項政策,可為本地區提供大量的高素質勞動人口來源。即使是打擊「黑工」甚嚴的美國及我國台灣地區,也極大地受惠於這一合理政策。但澳門過去似是錯過了這個吸納人才的好方式、好機會,使本地大學花了不少力量教授出來的學生,未能為本地區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事業服務。特區政府及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宜吸取這一教訓,對此不合理政策進行適當調整。而且還宜進一步規定,此類本地大專學院的內地學生畢業並就業若干年後,如符合相關條件,可申請轉變身份為澳門居民。這在「百萬人口論」中,比單純的只靠增加單程証名額來實現目標,更符提高澳門居民教育水平的訴求。

我們在擁護和鼓吹特區政府「發展人力資源」政策的同時,亦十分關注盡量減少現有的失業人口的問題。並主張要雙管齊下,根據實際情況,以不同的措施實事求是地予以處理。這幾天,有一些讀者朋友聯絡筆者,希望能透過本欄來「出謀獻策」。綜合他們的建議,大致上有以下幾點:

一、以工代賑。前兩年民政總署招聘了一些失業工人從事整理花壇、清理空置地盤及滅蚊的做法,效果不錯。既可緩解失業狀況,又可美化市容,尤其是在防治登革熱、SARS等傳染病方面收到奇效。這個好措施宜繼續實施下去,並將之從「權宜性」措施改列為「常態性」政策。特區政府在編制明年度及以後各年度的財政預算時,給民政總署編列多些這方面的支出預算,供民署可以常年性地招聘失業工人從事整理市容的工作,逐步消滅本澳各處的市容黑點。這也是為了維護澳門的旅遊形象,更好地配合賭業開放及「個人遊」而掀起的旅遊業高潮。

二、響應何厚鏵「盡量釋放家庭主婦等潛藏、閑置勞動力」的構思,加大對托兒所、幼兒園的資助,減輕本地居民子女入托、入學的負擔,使他們樂於將子女送進托兒所和功兒園,以使家庭主婦們能夠解除家務束縛,參加社會就業。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宜與國務院港澳辦、國家商務部協商,開放內地居民來澳擔任家庭佣工,以使家庭主婦這一閑置勞動力能釋放出來。

三、目前有部份失業工人參加政府開辦的培訓班,每月可以領取二千元左右的津貼。據說這也是本澳失業率含有「水分」的原因之一。──中小企業因是小本生意,難以高薪招工,只好給其僱員提供三、四千元的薪金待遇。兩相比較,一些失業工人寧可去「有薪讀書」,也不去急需人手的中小企業就職,而形成了「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的怪異現象。政府是否可以採取變通措施,與中小企業合作,以帶薪培訓的學員「長期實習」方式,向中小企業提供工源。這些學員在中小企業提供的三、四千元「底薪」之上,再加上政府提供的二千元「津貼」,已可滿足到其對薪金的「合理要求」。這樣,就可適當地解決「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