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高粵澳合作水平談到港澳珠大橋落地走向 從提高粵澳合作水平談到港澳珠大橋落地走向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昨日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前往廣州,出席並與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共同主持二零零四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並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會後,何厚鏵與黃華華一同會見記者,二人都形容會議非常成功,並指出粵澳合作已進入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發展模式,今次會議為粵澳雙方在未來進一步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注意到,今次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發表「共同新聞稿」的題目,是《擴大合作成果,提升合作水平,開創合作新局面》。這就顯示,自澳門回歸後啟動的粵澳合作機制,獲得了不少成果,這為今後擴大合作成果打下了必要的基礎,而擴大合作成果也正是今後的努力方向。在此情況下,提升合作水平也就很有必要,應在已從過去簡單的經貿合作發展為今日的互補互利、共存共榮戰略合作的基礎上,乘著「CEPA」、「九加二」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的東風,促使粵澳合作的水平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以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新思維,推動粵澳合作有新的突破,創出新的局面。

二零零四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是在「CEPA」開始實施,及「九加二」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架構建立及啟動之後召開的,這也就給粵澳之間的經貿合作賦上了新的意義、新的內容。首先就須使粵澳合作從原來的「小珠三角」框架中跳脫出來,將之置放在「大珠三角」的架構中去。實際上,昨日黃華華所說的合作開發橫琴島的計劃,已由最初的珠澳合作模式發展為目前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開發模式,就已反映了這種變化。因此,澳門人在面對粵澳合作的議題時,也就有必要超越自我,跳出澳門看澳門,將澳門的發展放置在更為廣闊的環境、更為深遠的前景之上。昨日簽署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更有可能將會向粵澳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到下一年度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召開時,或許還須據此作進一步的調整。

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後於二零零二年及二零零三年換屆之後,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粵澳合作確是進入了新的階段。這與新任省委書記張德江和新任省長黃華華能以「前瞻、全局、務實、互利」的精神來主導粵澳合作事務,所分不開。實際上,在此之前,粵澳合作的腳步邁得不大不快,很明顯地是與前任省長盧瑞華的「不熱心」有很大關係。──本欄過去就曾議論過,港珠澳大橋計劃之所以難產,其中的一個重要阻力是來自力主興建伶仃洋大橋,並因此而親身兼任伶仃洋大橋指揮部負責人的盧瑞華。只有待廣東省政府換屆之後,港珠澳大橋計劃才能擺上國家領導人的案頭。

當然,港珠澳大橋計劃能夠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央對港澳工作政策的重大調整的大氣候轉變,更是主要的促進因素。以曾慶紅領導港澳工作為界,以前是中央有關部門片面理解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使到本應是中央與港澳特區聯繫橋樑的國務院港澳辦,成了阻攔中央與港澳特區交往的「守門員」。既然是連政治領域都有意無意地推動一條「隔阻」政策,在兩地經貿合作及跨境工程等議題上,那就更是處處設障,並使到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了。因此,目前廣東省政府對粵澳、粵港合作持抱積極態度,首先就是中央調整了港澳工作政策,強調」不干預而有所作為」,營造了有利氛圍。而新任官員認真貫徹中央政策,以「一國兩制」事件大局為重,則使中央的政策得到順利貫徹落實。

不過,關於港珠澳大橋計劃方案,仍有地方利益不和諧聲音。所謂「雙丫」方案的提出,就是其一例。而當「雙丫」方案被否定了之後,又提出了「南南」方案的反建議,無非是要為未來珠江口再興建跨海通道預留位置空間,並作為對「單丫」方案的一種「報復」。

根據最近的訊息顯示,受託單位所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傾向採納「單丫」方案,及在「明珠」登陸的走向。目前,珠海市政府歡迎「單丫」方案,但對登陸點設在「明珠」,大橋引道將在拱北「三不管」地帶開挖隧道通過的安排,則仍有疑慮。其原因之一,是加重拱北地區交通壓力;其二是影響情侶路海岸的風景線;其三是「三不管」地帶土質欠佳,不方便開挖隧道。

其第三個理由,或許言之成理。而且,「三不管」地帶較為狹窄,處於兩地檢查大樓之間,旅客往來頻繁。也已興建了一些關務設施,施工並不容易。如將入珠落地通道稍為北移,改為沿著昌盛路架設高架橋,接駁昌盛大橋或直接架橋跨越前山河,在灣仔落地接駁南灣北路,或許可以解決前述的幾個矛盾。而且工程技術也比開挖隧道簡單,工程費用也將較為節省。另一方面,倘地方政府無力負擔引橋工程經費,似也可用「土地交換」方式解決,亦即由港珠澳大橋投資方包攬本應由地方政府負責的落地引橋工程費用,而地方政府則另行劃出一塊土地作等價補償。這幅土地可處於待開發偏遠地區,借助大橋投資方的財力將之發展起來,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新發展區,將邊遠地區帶旺起來。這正是一個多贏的方案,值得涉事各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