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實質宜堅定不移推動兩岸交流

台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昨晚接受媒體訪問時聲稱,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之行,打壞了台灣當局本來的因應步調──原本預計在今年六月或七月可以釐清《反分裂國家法》對台灣形成的衝擊,沉澱後或許可推動正面政策。現在衝擊因素多了「十點共識」,台灣當局推出正面政策的觀察期需要往後延宕。而「陸委會」前副主委邱太三則在另一場合聲稱,江丙坤赴陸訪問,衝擊了台灣方面在《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全民反制力量,使台灣當局日後與大陸談判的籌碼流失殆盡。

從這兩則資訊中,我們大概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一、盡管台灣當局對祖國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如骾刺在喉,但一來鑑於《反分裂國家法》中的「遏獨」條文確是對台灣當局起到了震懾作用,使其收斂了「台獨」分裂氣焰〔從民進黨中人盡管口頭上聲稱要控告江丙坤「私與外國訂約罪」叫得兇,但卻因所謂「外國」的概念涉及到「兩國論」而不敢直接作出行動,而只是由「民眾」出面「控告」,就可知《反分裂國家法》正在發揮作用〕﹔二來《反分裂國家法》中更多的內容,卻是有利於維持兩岸現狀及保障台海和平的,故而其所組織的「三.二六遊行」也就變了質,少了些「反抗」激情,多了些嘉年華的形式及氣氛。因此可以說,「三.二六遊行」是「不遊不行」的敷衍應付之作,如果不組織遊行,就將難以向「獨派」選民交代,民進黨就再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二、由於美國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較為暖昧,盡管表面上說了一些並不滿意的說話,但主要是針對該法中的「非和平手段」概念,並未全盤否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本身,而且也事先對台灣當局的「反制」舉措作出警告,禁止台灣當局採用諸如「制憲」、「修法」、「公投」、停止兩岸交流的過激手段,只是默許其舉辦「三.二六遊行」以發泄情緒,相反還繼續催促兩岸進行接觸談判,故台灣當局並不敢全面中止兩岸交流,反而是策劃在反制《反分裂國家法》的「激情」沉澱下來之後,再次推動與大陸的互動交流,甚至已做好了貨運包機等項目的作業準備。至於被視為「踏煞車」的陳水扁「七點共識」,其實也並非是真正要對兩岸交流合作「踏煞車」,只不過是要奪回對兩岸事務的「主導權」而已。因而「七點共識」對日後進行兩岸交流合作,仍是留有餘地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曾對台灣當局大搞「公投制憲」、「台灣正名」而大發脾氣的美國佬的諒解,並引使美國在兩岸事務上的「鐘擺效應」擺向台灣方面。

三、經過去年底「立委」選舉的挫折,陳水扁明確地體認到,原來的二零零六年「公投制憲」、二零零八年「實施新憲」的時間表,根本不可能付諸實現,因為根本不可能跨過「制憲公投」所需的民意「門檻」。因此,這才有陳水扁一連串的「做不到」,「就是李登輝來做,也做不到」。在此情況下,陳水扁已放棄了原先的要做「台灣開國之父」的定位,而要把自己重新定位為「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奠基者」。亦即創造條件,讓他的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有一個可以膺服中間選民而獲得過半選票的有利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告別前兩年的極端路線,重走「新中間路線」。這也正是去年底「立委」選後,陳水扁委任主張「憲法一中」的謝長廷任「行政院長」,而謝長廷尚未走馬上任就公開聲稱要擱置「正名」活動,及陳水扁本人與宋楚瑜會面達成回歸「新中間路線」的「十項共識」的主要動因。因此,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更為有利於爭取中間選民,從而可為民進黨能實現長期執政奠定群眾基礎。故可以說,其實江丙坤與陳雲林所達成的「十項共識」,其中有許多內容是陳水扁可以接受的,問題是出在這「十項共識」並非是由民進黨當局與對岸達成,而是讓最大的在野政黨──國民黨搶了「頭香」。

四、由於「陳江會」所達成的「十項共識」,絕大多數內容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故台灣當局根本不可能跳出來,反對「十項共識」的本身,否則就將會得罪台灣人民,流失選票。因而民進黨當局雖然攻擊江丙坤的大陸行及與大陸達成「協議」,卻不敢批評「十項共識」的內容。尤其是其中的台灣農產品輸往大陸的內容,涉及到台灣南、中部的「綠色大票倉」,台灣當局更須謹慎處置。

五、因此,台灣當局原本的如意算盤是,在美國的「促談」壓力之下,也是為了爭取中間選民,即使是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台灣當局今後的大陸政策主軸仍將是推動兩岸交流。但卻要藉著「三.二六遊行」,迫使大陸方面為了「彌補」及「矯枉」而釋放更多的善意,使台灣當局在「三.二六遊行」之後的「沉澱冷靜期」過後重啟兩岸交流時,可以積存更多的「議價籌碼」。

但是,江丙坤的大陸之行,完全打亂了台灣當局的算盤:其一是奪走了台灣當局的「主導權」,搶了「頭香」﹔其二是啟程過早,並與陳雲林達成「十項共識」,而大為削弱了「三.二六遊行」的「議價壓力」,使台灣當局的如意算盤破了局。

六、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台灣當局搞了個「三.二六遊行」,後來又搞了個「七項共識」,就以為台灣當局要關閉兩岸交流的大門。其實,台灣當局要製造「壓力」,為的是為日後復談攫取更多的「議價籌碼」。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就在台灣當局大搞「遊行」及「踏煞車」的表面現象中, 卻又傳出陳水扁屬意由張俊雄出任海基會董事長,準備重啟兩岸會談這種與之「不協調」的訊息。因此,不應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放棄推動兩岸交流,相反還應搶佔兩岸交流的「制高點」,主動出擊,掌握主動權。浦照洲日前致函台灣,建議兩岸溝通擴大春節包機成果,就是漂亮的一擊,使台灣當局進退失據,兩頭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