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行比逆轉勝更具鮮明正面積極效應

昨日是台灣地區「總統」大選前的最後一個周日。藍、綠雙方陣營都抓緊這一天,進行大型造勢群眾活動,意圖最大限度地拉抬自己的氣勢。在謝長廷陣營方面,顯然是要「複製」四年前的「二•二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的「逆轉」效應,使自己能像陳水扁四年前那樣,從民調落後「逆轉」為拉近距離甚至是反超前;在馬英九陣營方面,由於較早前發生了「四藍委踢館」事件,就給這本意是造勢輔選的大型活動,賦予了大打「危機牌」,催發支持者危機意識,凝聚團結力的新意。

實際上,四年前的「二•二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活動,確是陳水扁扭轉民調的「拐點」。此前,「連宋配」的民調一直踞高不下,「陳呂配」的民調與之拉開一段較大的距離。在經過并非「陳呂競選總部」成員的李應元的具體操持之下,於二月二十八日舉辦的「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活動,其一是要透過動員百萬人出來參加活動,以達到鞏固基本盤及吸引中間選民之目的;其二是要透過仿效當年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先是舉辦「自由人鏈」活動,然後進行「獨立公投」,進而達成脫離前蘇聯宣佈獨立的「經驗」,借助百萬台灣民眾的口面向中國大陸高呼「NO」來發表「獨立宣言」。

當時陳水扁的密低算盤是,如果能動員到百萬人參加,加上每位參加者可以影響到其四名親友,就將會有四百萬張以上的選票「進賬」。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種種原因未能參加該項活動的支持者的選票,他能當選連任的機率就將會大為提升。

當時,該項活動擁有兩項至為關鍵的有利條件:其一、李登輝站出來與陳水扁同台參加「牽手護台灣」活動,將活動的邊際效應擴展至最大。其二、李應元以其民進黨副秘書長職務並分管組織事務的特定條件,調兵遣將,周密地制訂了「人鏈兵源」調配計劃,根據各縣市人口疏密有異情況,要求人口稠密縣市的民進黨籍「立委」,承包人口稀疏縣市的「人鏈」任務,並須派出旅遊巴士將之接載到安排地點。這樣,就在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形成了一條四百多公里長、有近三百萬人參加的「人鏈」,漫山遍野都是人,確是把深綠、淺綠,及中間選民中的對國民黨有意見的選民都調動了出來。選後民進黨在總結經驗時就認為,「二•二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活動,是導致陳水扁選情「逆轉」的「拐點」。這與泛藍群眾視「三•一九兩顆子彈」為選情「逆轉」的關鍵,完全不同。

但在今年,一方面,民進黨已把「二•二八」的效應消費殆盡,且馬英九已擁有對「二•二八」活動的主導權;另一方面,民進黨剛輸掉「立委」大選,那些落選了的黨籍「立委」,已無能力和財力租用旅遊巴士運送支持群眾到指定地點編組「人鏈」。因此,今年謝長廷陣營的「二•二八」活動,氣勢大不如前,無法拉近與馬英九的民調距離。

謝長廷陣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三•一六」。本來,這項活動是要針對三月十四日的《反分裂國家法》頒佈三周年,并要凸顯其「入聯公投」的「正當性」,從而借助「公投綁大選」來拉抬謝長廷的選情的。但三月十四日不是周末、日,不利於發動、組織群眾,於是就改擇周日的三月十四日。但為了強調議題的「針對性」,仍是在下午三時十四分,安排了「轉帽」儀式。當然,這個「轉帽」動作,也是要強調對「逆轉勝」的渴望。

所謂「逆轉勝」,就是要「逆轉選情,爭取勝選」的意思。這與謝營此前舉辦的「逆風行腳」等活動,一脈相承。但倘認真冷靜思考,這個「逆」字用得欠妥,因為選情只有強、弱之分,從無順、逆之說。而民進黨執政的八年,卻是逆著人民的希望轉,並把過去台灣經濟繁榮的形勢,「逆」了過去。因此,如果真的要「逆轉」,就應該把「很會選舉,治國無能」的民進黨政權「逆轉」下來。

因此,昨日的「擊掌逆轉勝」活動,氣勢大不如四年前的「二•二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就連謝長廷總部自己,也只是報上「一百二十萬人」的數字。即使這個數字沒有水分,也是四年前參加「牽手護台灣」人數的一半也不到。而李登輝婉拒出席,更是使謝長廷大失所望。

四年前,連戰宋楚瑜眼看到「牽手護台灣」活動確是陳水扁民意支持度「翻盤」的「分水嶺」,活動過後其「月暈效應」持續發酵,這下慌了手腳,於是決定在三月十六日也舉辦「換總統,救台灣」活動,據說參加人數也達到二百五十萬人。但「換總統」的訴求,畢竟不如此前自己的「拼經濟、拼和平、救台灣」,更能感動人心。

四年後的昨日,馬英九也舉辦大型群眾活動。今次,馬營把時間點定在謝營「逆轉勝」的同一日,就有著很強的「別瞄頭」之意。事實上,馬營的「向前行」主題,就比謝營的「逆轉勝」要鮮明、正面、積極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前行」大型群眾活動之前,由於費鴻泰等四「藍委」的「踢館」行為,使馬英九的選情受挫,這急壞了泛藍群眾,在昨日都主動站出來,表達「向前行」的意願。因此,昨日馬營的大型群眾活動,實際上也是一次危機動員活動。在實質效應方面,應是高於「逆轉勝」活動。但由於按《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此時已不能公佈民調,故藍、綠兩陣營昨日舉辦大型群眾活動後的民調變化,我們無以得悉。但從表面上看,似是馬營的收獲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