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機消失北京須防制白宮重啟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這是政治學上的一個重要術語,也是台灣地區公職選舉上的一個常用名詞。最早提出「鐘擺理論」的新黨名人趙少康,為其下了這如下的定:「鐘擺理論」是歸納台灣地區多次選舉後的選民投票行為之心理經驗律則,是對應於政黨政治之如何均衡發展而言,是屬於鄉選民因時制宜的彈投票取向。具體來說,就是自一九八七年七月解除戒嚴之後,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逐漸步向多黨競爭,而選舉遂成為人民對某黨經營的肯定認可或不滿意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台灣地區的選民有種種特殊的集體心理認知,即不希望看到某一政黨在每次選舉中均大獲全勝,以免該黨獨大而損及政黨政治的均衡發展。因此,上次選舉選民投票支持甲黨,下次選舉可能轉而支持乙黨。

民進黨在今年一月十二日「立委」慘敗後,謝長廷一方面認為國民黨的壓倒性勝利,容易引發中間選民對「一黨獨大」的恐懼,這正是在雖然馬英九人氣甚高的情況下,他本人仍將有機會一搏「逆轉勝」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為了人為地催發及強化「鐘擺效應」,則在文宣上加強對「一黨獨大」的渲染,意圖煽起中間選民對國民黨進行「政黨制衡」的渴求心理,從而將選票投給他謝長廷。

但是,謝長廷似乎忘記了「鐘擺效應」僅是在政黨政治的發軔初期有效,但自選民們的自主意識逐漸成熟之後,選民對政黨的投票支持取向漸以公共政策、政黨形象之優劣為主要判準,「鐘擺」式的選情變化已經較少見。尤其是民進黨執政八年,自陳水扁到各級官員貪腐嚴重,只顧口水戰而無心經濟建設,選民早萌「求變」心理,而無懼國民黨「一黨獨大」。國民黨也及時提出「完全執政」理論以作「消毒」。因此,在「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仍以壓倒性的票數當選。

但是,台灣地區公職選舉的「鐘擺效應」消失,並不等於美國對台海事務態度的「鐘擺效應」也隨之消失。實際上,自馬英九高票當選「總統」之後,華府在台海兩岸之間的壓力施放對象,似是已出現「鐘擺效應」的跡象。

美國白宮在台灣事務上的「鐘擺效應」,是出於要在台灣海峽東西兩岸之間,維持戰略平衡,以保證其「一個中國,維護現狀、不統不獨」,「和平解決問題,不設前題恢復談判」台海定位得以貫徹落實。為此,自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訪華尤其是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之後,美國政府在台海事務上的態度,幾乎就是「鐘擺」式的搖擺,一會兒向北京傾斜,一會兒又將同情面轉向台北。其中的「經典之作」,就是剛與中國建交,隨即頒佈了「與台灣關係法」。

但在陳水扁上台後,尤其是陳水扁接連拋出了諸如「一邊一國論」、「終統」、「公投」……等破壞台灣現狀,邁向「法理台獨」,因而是衝擊美國台海政策底線的議題之後,白宮的台海政策天秤,就一直傾向於北京,並持續向台北施壓。此時,「鐘擺理論」失效,「鐘擺效應」亦已消失。而北京似也是覷準了這一點,利用白宮不滿並擔懮台北踐踏「紅線」的心理,向美方施壓,美方則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台北的頭上。可以說,「入聯公投」之所以遭到否決,與白宮的施壓有很大關係。

現在,令到白宮頭痛的陳水扁即將卸任,而主張反對「台獨」的馬英九也高票當選,白宮對來自台北的破壞台海和平的威脅感,當即消失。使到白宮在台海事務上的主要矛盾--阻遏台北破壞台海現狀,也已經消失。催促海峽兩岸進行談判這個原先的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而如果北京方面未能抓住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的有利時機,恢復兩岸接觸談判的話,白宮在台海事務上的天秤,就將向台北傾斜,亦即已經停擺了幾年的「鐘擺」,就將又再擺動,變成向北京施加壓力。

實際上,美國總統布什已有啟動「鐘擺」的跡象。這是因為,他的總統任期即將屆滿,在伊拉克問題碰得焦頭爛額,國內經濟也因受次貨影響而火燒眉毛的「內外交困」處境之下,他希望能有台海事務的進展,尤其是促使兩岸復談,來沖銷其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負面形象,並使自己成為美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總統。

因此,布什日前就主動以電話熱線致電胡錦濤,強調台灣大選結束提供兩岸一個和平解決歧見的「新鮮機會」,希望胡錦濤不要流失這難得機會,雖然未必就是啟動了「鐘擺效應」,但倘北京方面不作積極回應,就是輪到白宮向北京施加壓力的時候了。

幸而,胡錦濤在熱線電話中作出了積極回應,重申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會談,而北京外交部的英文網站更是出現了「一中各表」的字眼,應可繼續凍結住白宮的「鐘擺」,至少是使這個「鐘擺」失效,既不針對台北,也不針對北京。但正如布什所說,機會難得,稍縱即逝,如果北京未能吸取十多年前的教訓,還在拘泥於某些字眼而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恐怕白宮的「鐘擺」就將會啟動起來,北京就須承受來自華盛頓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