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發展形成勢頭必將難以走回頭路

一位哲人有句名言,謂「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但歷史決不會簡單重覆」。當今的台海情勢,與十七年前有著驚人的相似,但發展軌跡卻又各有不同。

十七年前,成立不久的民進黨,結合社運、學運力量,發動一系列的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給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地區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而正在此時,大陸方面則因「北京風波」,遭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施以「經濟封鎖」,外資卻步,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均面臨較大的困難。

一九九一年上半年的「華東大水災」,對於全民族尤其是災區人民來說,是一件壞到不能再壞的「壞事」。但卻變成了促進台海解凍的催化,在客觀上形成了「壞事變好事」的效果。實際上 ,「華東大水災」牽動了寶島民眾的心,他們以「人溺己溺」的心情,從官員到百姓,都積極投入賑災,踴躍捐輸,一時間拉近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而且,正在為台灣經濟轉型而遇到發展瓶頸的大批台商趁此契機,湧入大陸尋找發展商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前赴大陸投資潮,填補了卻步外資的「真空」。現時在大陸地區發展得較為順利、根基雄厚的台商,大抵上就是在這段時間登陸的。

更重要的是,台灣同胞對「華東大水災」的賑災行動,不但部份地消彌了島內反對勢力對國民黨政權的壓力,而且更是促進了兩岸關係出現突破性的發展勢頭。一方面,兩岸「密使」頻頻接觸,為兩岸最高領袖代傳信息;另一方面,在此期間前後分別成立的台灣「陸委會」、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也在程度不同地推動兩岸關係及協商,並促成了「汪辜會談」及後續的海峽兩會事務性商談。台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突破。

然而遺憾的是,此後不久李登輝暴露了其「獨台」本質,發表了系列分裂言論,破壞了海峽兩岸協商的基礎。而一場「千島湖事件」,由於浙江省有關部門的處置失誤,被李登輝所利用,也使不少台灣民眾產生誤會,而使正在熱熾發展的兩岸關係,頓時冷卻了下來。

目前的台海局勢,與十七年前也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一方面,中國國民黨連續打贏了幾場重要選戰,奪回了台灣地區的執政權,「入聯公投」也遭到選民否決,曾經繃緊的台海危局緩和了下來。另一方面,正在台灣內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包括國民黨內部的黨與「府」之間)對恢復兩岸會談的方式、時間點有著不同看法,而大陸方面似也是對馬英九的有著不同評價,因而使馬政府擔心七月四日實現周末包機、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是否會「跳票」之際,一場汶川八級大地震,卻意外地成了化解這些疑慮的催化劑。台灣官民(包括陳水扁、謝長廷、呂秀蓮等民進黨重要人物),均紛紛解囊捐贈,賑災熱情不亞於十七年前的「華東大水災」,再現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情景。也是這種同胞骨肉情感,將兩岸政治體系尚存的疑惑清掃殆盡,致使兩岸執政黨領袖的首次會晤,取得比事前預料更佳的成果,並導致海峽兩會的接觸和復談的步伐,比十七年前更快更穩。尤其是大陸海協在尚未補選會長的情況下,就向台灣海基會發出了復談的邀請。而從各種消息來源看,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的海峽兩會協商,可當即出成果,就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事項簽署協議,使馬政府的競選諾言,得以及時兌現。

十七年間的兩次兩岸互動,都是有著自然災害發揮「推動」的背景,也都促成「壞事變好事」的客觀效果。十七年間的兩次兩岸互動,都是在台灣地區政局發生重大轉變的情況下發生,從而又反過來對台灣政局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果是「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但「歷史卻並非簡單的重覆」,由於當今兩岸交流合作已成為主流意識,也由於海峽兩岸的高層都吸取了以往某些失誤教訓,更由於加快發展兩岸關係,已被兩岸主政者視為有利於調整台灣民心、遏止分離逆流的有力利器,故相信兩岸主政者都比十七年前更為珍惜目前出現的難得契機,緊緊抓住一切有利機會,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地予以全力全力推動,不再糾纏於某些歧異問題。實際上,就在這次「胡吳會」上,人們都可發現,胡錦濤未提「一中」原則,吳伯雄也沒有強調「主權獨立國家」,雙方都似是有所默契地以「中華民族」、「九二共識」作為聯結交集點,就可排除各種不必要的爭論,使商談能順利進行並及早取得成果,而不會像十幾年前那樣,為了糾纏於某些異議,而致已談妥的議題也無法簽署協議。

這又將會形成「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的效應。三十年前,中央推動改革開放,盡管中間遇到某些困頓、挫折,但在改革開放已形成了強大勢頭之後,要想走回頭路就根本「沒門」。同樣,倘若海峽兩會的事務性商談開局良好,並在此基礎上擴大協商範疇,討論台灣民眾所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兩岸關係的發展合作,也必將會像大陸改革開放那樣,形成難以阻擋的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倘此,「台獨」勢力要再在台灣民眾中煽動分裂意識,民進黨要想再奪回執政權,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