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珠澳大橋出資方式改變看粵省合作誠意 從港珠澳大橋出資方式改變看粵省合作誠意

就在中央加大支持港澳兩特區經濟發展及粵港澳經濟融合力度,先後與香港、澳門兩特區簽署「CEPA補充協議五」之際,北京《財經雙周刊》獨家報導:為加快興建港珠澳大橋項目進度,廣東省、香港、澳門三地政府將考慮由企業投資改為政府出資,以「收費還貸」的方式建設,目前三地政府已經達成協議,但最終方案還需國務院批准,最快將在八月確定。而且,廣東省還決定將其出資比例由原定的百分之三十二點六,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倘這一消息屬實,將會進一步加快粵港澳經濟融合的步伐,有助於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提倡的「建構粵港澳經濟緊密合作區」的早日落實。而廣東省願意提高對港珠澳大橋的出資出例,也折射出在能深刻領悟「胡溫體制 」對港澳政策的汪洋的主導之下,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於加強與港澳兩特區經濟合作的誠意和善意,一改其前任張德江要藉「泛珠三角」來作包括港澳兩特區在內的南方十一個省、區的「龍頭」的「唯我獨大」心態及作風。

實際上,在當時香港特區政府堅持之下,採用「單丫方案」的港珠澳大橋,對廣東省來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早就失去興趣,只是看在中央政府支持的份上,勉強應付而已。因此,在前幾年,我們就可以看到,廣東省一方面是以環保評估、融資比例及途徑……等各種技術議題來拖延,另一方面則暗中策劃「另起爐灶」,意圖以「深中大橋」凌架以致取代港珠澳大橋。而且,在港珠澳大橋的出資比例方面,也強調大橋對廣東省的經濟效益,遠低於對香港特區的效益,因而堅持只是出資百分之三十二點六,遠低於香港特區的百分之五十七點八;大有「你請客,不能由我埋單」之意。

作為胡錦濤的安徽小同鄉,也是作為曾是「團派」成員,因而較能領悟「胡溫體制」戰略意圖,並因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因而具有統籌兼顧意識的汪洋,在接任廣東省委書記之後,在對待與港澳合作關係的問題上,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調適決定,不再提那個以廣東為「龍頭」、港澳只是「陪襯」的「泛珠三角」,而是強調廣東與港澳平等互惠的「粵港澳經濟緊密合作區」,並將之列入了《關於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之內。這個新概念,既是建基於廣東省擁有與港澳地區「天時地利人和」的地緣、親緣、人緣、俗緣、文緣等優勢之上,又是承襲著改革開放、經濟特區以至「更緊密經貿合作關系(CEPA)」的政策優惠。可以說,汪洋實事求是、審時度勢,摒棄了其前任要做大區域「霸主」,但因各省、區情況差異太大而整合困難的「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而追求已有近三十年成功經驗的粵港澳經濟合作,而且還是「強強結合」、「制度差異互補」,相信見效更快,品質效益更高,更能充分發揮推動廣東省實現「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奧」目標的作用。

因此,傳說中的港珠澳大橋將由企業投資改為由政府出資,而廣東省也願意加大出資比例的構思、決定,就是廣東省對於加強與港澳兩特區合作的力度的誠意表現。這是因為,由於大橋計劃已延宕多時,投資額不斷「加碼」,預計建設費用將上漲到七百億元;再加上「單丫」設計使車流量不彰,加重還貸負擔,已使原本有意參與的私人財團興趣缺缺,望而止步,很可能會變成「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紙上計劃」。而由廣東省牽頭,決定改由政府出資,廣東省也主動地提出提高出資比例,這就可使港珠澳大橋可及時動工興建,不再是「紙上談兵」。很明顯,廣東省是採用了「吃小虧促共贏」的戰術,以求達到促成構建粵港澳經濟緊密合作區,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目標。反正,目前廣東省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各省區榜首,並已超過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台灣等地區,財政收入也較充沛,出資不到三百億元並不是甚麼大負擔,但可促使廣東省透過與港澳兩特區合作而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實質效益遠大於「成本」。而且,也可在心理上解除港澳兩特區的疑慮,從而轉變態度,樂於與廣東省共同構建「粵港澳緊密經濟合作區」,以互惠共贏。

當然,廣東省對港珠澳大橋投資方式的主動「出招」,也不排除是要為廣東省的建設追趕國際一流城市群樣板地區的計劃,掃清思想障礙。實際上,由於港珠澳大橋的「單丫」方案設計,使其失去了原來的作為中國東部大動脈--「同(江)三(亞)高速公路」的橫跨珠江的通道作用,而必須另以「深中大橋」取而代之。而由於「深中大橋」的工程量及施工複雜程度都低於港珠澳大橋,相信即使是動工日期遲於港珠澳大橋,完工日程也必將「後來追上」,更何況後者如是由企業出資,還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才能動工。屆時,各方對港珠澳大橋的投資信心,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改由政府出資,而且廣東省願意加大投資比例,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掃除對「深中大橋取而代之」的疑慮。

對此,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汪洋書記的誠意和善意。但仍有不滿意之處,就是他仍存有「大香港小澳門」的殘餘意識。盡管他在月前曾同時邀請香港、澳門的知名人士赴穗座談,共商共同構建「粵港澳經濟緊密合作區」的大計,但在近日,他卻是只邀請香港特區各媒體的負責人赴穗交流,而將澳門的媒體晾在了一邊。這對本來就陷於「自我感覺良好」心態,自忖因實施「一國兩制」而擁有「熱線」直達「天廷」,而有點「不屑」於與「行政層級」較低的珠海以至是廣東省打交道的澳門特區,增強對粵港澳合作的積極性,恐有點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