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金融海嘯措施又豈止是穩定銀行體系 抗擊金融海嘯措施又豈止是穩定銀行體系

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昨日宣佈,為維持澳門銀行體系的穩定,也為進一步保障廣大存戶的利益,特區政府決定對澳門銀行所有客戶存款提供全面保障。在有需要時,政府會為獲許可在澳門經營的銀行提供充分的流動資金乃至資本支持。

譚伯源的這一政策措施宣佈,是在全球遭遇「金融海嘯」危機以來,澳門特區政府首次採取的較為重大的因應措施。而且,是在澳門銀行體系仍能保持穩定之時,提前作出的穩定市場、穩定人心的措施,折射了特區政府積極進取、未雨綢繆的精神,抹掉了當初對金融危機尤其是「雷曼迷債」反應較為遲滯的形象。

但這仍未足夠。因為譚伯源司長昨日宣佈因應措施的對象,只是銀行體系;而這次「金融海嘯」的影響所及,卻將遠超出銀行體系的範疇。這是因為,澳門經濟是一個小型的「海島型」經濟,本身並無自然資源,內需市場也不大。因此,從博彩業、酒店業,到零售業、服務業,都對外來遊客的依賴性較大。在「金融海嘯」令到許多人損失慘重之下,那些曾經一擲千金的豪賭客,恐怕難以在賭桌上再扮演「大豪客」。即使是信奉「小賭可怡情」的普通賭客,也在咬緊牙關過緊日子之下,難以興起「怡情」。倘再加上內地收緊對赴澳門「個人遊」簽註的因素,博彩業的受挫可能將會發揮牽帶經濟成長退縮、政府庫房收入負增長的「龍頭」作用,「帶動」其他行業走進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低迷期。盡管不會回到回歸前「死水一潭」的舊境,但肯定已無這幾年來經濟成長紅紅火火「呢支歌仔唱」了。

實際上,「金融海嘯」的影響作用,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澳門經濟發展受挫的跡象,隨處俯首可拾。樓市的「萬馬齊黯」,零售業和服務業也開始受到影響;工人工資中位數正悄悄滑落,失業率也有所回升,大型項目投資者叫「卡」。因此,特區政府將防制「金融海嘯」的對象,放在銀行體系身上,是遠不足夠的。還須在其他各個領域,及早主動採取防制措施。不但是「救」,還要「促」。比如,以擴大內需來推動經濟,以推動大型基礎建設來維持固定資產投資市場,接收已經或將陸續完工的賭場酒店興建工程的勞動力資源。

在這場「金融海嘯」面前,澳門盡管受到影響,也有損失,但與其他地方相比,還算是較為幸運的。--過去曾被人批評為封閉、保守的經濟體系,如今劣勢化為優勢,正是由於澳門經濟的「全球化」程度較低,而致「金融海嘯」的滔天大浪,並沒有直接襲擊澳門。--試想,倘若澳門的企業都熱衷於上市,就必然會隨著股市的寒冬,而使自己的身家大縮水;如果人人都熱衷於炒股票以至是投資各種基金、債券,今次也可能是血本無歸。

半年前,曾經是自由經濟的熱烈鼓吹者的林行止,在看到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情況加劇之下,毅然宣佈,再也不相信自由市場了。而今日「金融海嘯」的大爆發,可能會促使林行止對自由市場經濟的信仰和追求,完全崩潰。

由此,我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澳門元是否仍有必要繼續藉著與港元掛鉤而受制於美元?實際上,受到人民幣持續升值,再加上美元疲弱,一蹶不振,也連帶使本來是較為堅挺的澳門元,也只能被迫跟著美元貶值。在可預見的幾年之內,美元仍是苟延殘喘之下,作為全體澳人財產的澳門元幣值,還將繼續「跌跌」聲。由此,特區政府是否有必要再次慎重研究,澳門元是否仍要間接與美元掛鉤?相信,正也是澳門特區政府抗擊「金融海嘯」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