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幸媛退黨也是卸解煞車皮角色作用

在「劉內閣」中,賴幸媛可說是一個異數。--在馬英九、劉兆玄的民意支持度都如跳水般直直落,藍、綠「立委」都點名要一批「閣員」辭職下台之時,曾被政壇普遍不看好的賴幸媛,卻是官位穩如泰山。而且更為吊詭的是,賴幸媛不但沒有成為馬政府大陸政策的「煞車皮」,相反卻還成為馬英九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所倚重的「馬前卒」。

然而,賴幸媛仍是遭受到「辭職」壓力。這「壓力」並非是來自「劉內閣」的「夫家」,而是來自台聯黨的「娘家」。台聯黨日前發表聲明,聲稱無法接受賴性媛以台聯黨員的身份接待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故要求她必須在三天之內辭職,否則將開除她的黨籍。但賴幸媛卻不待三天,只是在三個小時內就宣佈退出台聯黨。盡管台聯黨聲稱,仍將會採取「開除」的措施,但賴幸媛顯然是爭取到了主動權,求仁得仁。當然,從此一事態中,也可窺見馬英九的大陸事務政策和策略,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實際上,當初馬英九找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是要她發揮「煞車皮」的制衡作用的。--從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到「行政院長」劉兆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都是大陸事務政策的「促進派」。以至是一眾曾參加過「國共論壇」的國民黨籍「立委」,都在兩岸關係事務上採進取態度。這對曾在競選「總統」過程中,本來信誓旦旦地要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馬英九,卻成了一種心理威脅,擔心會在這股「大陸熱」之下,兩岸關係發展進度會走得太快,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因而向李登輝「求救」,找來曾對大陸態度並不友善的台聯黨員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以發揮制衡作用,隨時進行「踩煞車」。

但形勢比人「強」。馬英九就職後,一方面是國際經濟大環境惡劣,使台灣地區經濟受到嚴重拖累,另一方面是「劉內閣」磨合失靈,未能發揮當初想象中的效能,再加上馬英九自己的領導作風也狀況連連,台灣經濟不但沒有如期地「馬上好」,而且也使馬英九本人和「劉內閣」的民意支持度急跌狂降。如果不是有陳水扁涉嫌貪污和洗錢弊案轉移了社會輿論的視線,馬英九的日子將會很難過。

這種種狀況,徹底打亂了馬英九當初既要發展兩岸關係,卻又擔心大陸政策走得太快的「互相制衡」策略設計。--在「金融海嘯」爆發之下,馬政府把搶救台灣經濟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兩岸關係方面。而且,從六月間第一次「陳江會談」中,台灣要甚麼大陸就給甚麼的實踐經驗看,只有大陸方面才是誠心幫助台灣地區改善經濟。因此,迫使馬英九必須向大陸「一邊倒」。為此,馬政府對第二次「陳江會」的議題,提出了比原定的幾個交通議題更多的議題要求,恨不得海峽兩會商談的腳步,三步併作兩步走。在此情況下,馬英九還要賴幸媛當甚麼「煞車波」?要她做「加速器」才是真。七月底馬英九巡訪「陸委會」時,就已表達了這種態度,如今則更為強烈。

在賴幸媛來說,馬英九對她的知遇之恩,也使她改變了自己過去對大陸不友善的立場,背叛了自己的政黨立場。如果說,她當初應允馬英九的邀請,以「深綠」之姿闖入一片藍海之中,確曾是有過以其政黨立場要發揮「煞車皮」作用的話,那麼,馬英九頂著黨內外的壓力,堅持要起用她的知遇之恩,使她也自覺地跟隨馬英九的政策轉變,從而密切地配合著馬英九的大陸政策。當然,或許其中也摻雜了賴幸媛要「做官」的私念,為了「陸委會」主委的部長級職務,而不惜放棄自己的政黨立場,及與過去的「我」作出切割。

實際上,熱衷於「當官」高於死守台聯黨意識形態的賴幸媛,有了馬英九的力挺、監督及「點化」,尤其是有了國民黨高層「只要能充分執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起碼可做四年的陸委會主委」背書之後,必會不再留戀那個已經不再「值錢」的台聯黨籍,脫骨換胎,率領「陸委會」仝人成為馬政權和執政黨加大開放大陸政策力度的「主力艦」。

但這並不等於幸媛的意識形態,與國民黨融成了一片。實際上,她雖然宣佈退出了台聯黨,但卻又聲稱不會加入國民黨。或許,這是她「當官」心態高於一切的寫照,更可能是她仍要以自己並非是國民黨員之姿,繼續回應著馬英九當初找她出任「陸委會」主委的「擴大兩岸決策民意基礎」的令一個初衷。

賴幸媛即使仍是台聯黨員之身之時,就已跟隨馬英九調整政策,放棄了「踩煞車」的角色作用,密切配合執政黨的大陸政策,積極主動地推動海峽兩會會談,令到當年曾經在「陸委會」主委任上發動「海陸大戰」的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很不是味兒。如今賴幸媛與台聯黨一刀兩斷,就更是拋開所有的政黨包袱,更可放開手腳大幹。就此而言,「胡連會共同願景」的落實貫徹,就更將是「青山擋不住,畢章東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