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藍綠三黨陳江會談中戰略戰術得失雛談

十五年前的「汪辜會談」結束後,台灣方面曾對「汪辜會談」的戰略、戰術得失問題進行總結檢討。認為在戰略層面上,台灣方面的戰略是要藉著「汪辜會談」達到表現「兩岸對等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新加坡對等談判,及穩定兩岸關係,以便於進行憲政內容改革,進行國際「務實外交」的兩大目標。而北京方面,也有兩項主要目標:藉由「汪辜會談」顯現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國共和談」,兩岸關係已經緩和,「三通」等經濟議題應該早日排上議程,以便為政治會談創造條件。而在戰術方面,北京首先是盡量配合台灣方面的要求,達成「八項共識」,讓「汪辜會談」能照計劃按時舉行,先將台灣高層拉上談判桌再說。第二步,在到了新加坡之後,開始作政治性的談話,拉高會談層次,鼓吹「和平統一」、「三通」等八項共識之外的議題,塑造「兩岸和談」的形象。第三步則以「年內召開經濟交流會談」等四項要求,來爭取列入「共同文件」,並意圖以約束力較高的「議定書」名義迫使台灣方面實現其經濟交流的要求。第四步則是以「兩會聯繫會談制度協議」來建立定期會談的制度,保持兩岸繼續協商的機會,以便早日進入政治議題的程序性磋商。而台灣方面,則以台商大陸投資保障措施來反制大陸的四項經濟交流的要求。「陸委會」並不想讓「汪辜會談」有太多的成果,只要「文者查證」、「掛號函件」及「兩會聯繫制度」等事務性問題達成協議即可,尤其不願意在「國統綱領」的「近程階段」觸及經濟交流的問題。總之,會談全程一定要透明化,授權也透明化,談判是否有籌碼、是否能有重大突破,並不重要,只要能以對等形式開完「汪辜會談」,就是最大的成就。

對比十五年前的「汪辜會談」由於是在台灣海峽兩岸分隔四十四年來首次最高層次的接觸及會談,雙方戒備心仍然甚強,互信程度甚弱,因而雙方的權謀心亦甚重的情況,這次「陳江會談」,由於已經歷了「胡連會」並達成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及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再次肯定了這個「共同願景」,再加上台灣地區新領導人馬英九與其前任相比,承認「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國共兩黨建立了互信,而且也已在第一次「陳江會談」簽署了一批具有實質內容的協議,因而就兩岸執政黨的層面,「諜對諜」式的權謀性鬥智的成分大為減弱。但由於民進黨以暴力行為進行杯葛,而促成了國共兩黨在客觀上共同對民進黨進行「諜對諜」式的權謀和鬥智,其中「馬陳會」突然提前舉行,打亂了民進黨的「圍城」部署,就是最突出的典例。

但是,在紅(中共)、藍(國民黨)、綠(民進黨)三方的縱橫捭闔角力中,仍然不經意地展現了各方的戰略、戰術層面的經略謀計。

首先,是國民黨的戰略意圖,是要透過在台北舉行「陳江會談」,來凸顯「兩岸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既是要抗禦民進黨的「台獨」、「去中國化」,又是要將兩岸關係固定在「兩岸分治」的現狀,拖延統一進程,並提醒北京:未來即使是有統一的可能性發展,也不能採取「中央對地方」模式的「一國兩制」。當然,對民進黨則是凸顯了兩岸關係是「一個分治的中國」的關係,亦即馬英九所定義的「地區與地區」關係,而不是「一邊一國」的關係。因此可以說國民黨是「側著身子作戰」,一方面希望北京承認馬英九的「總統」身份,另一方面又在頂抵著民進黨「維護國家主權」的壓力。

當然,國民黨對第二次「陳江會談」,也寄望著現實主義的需要。這主要是為了減輕馬英九政府在面臨「馬上未能好」的壓力,借助會談的成果來幫助台灣地區恢復經濟。為此,十五年前「汪辜會談」中成為禁忌的「三通」,反倒成了今次「陳江會談」的「主菜」。並希望在「陳江會談」成為制度性協商機制之後,多談有益於台灣的經濟問題。

但台北方面仍有「碗裡吃的是經濟,眼睛卻緊盯著政治」的企圖心,就是要在「三通」議題談判中,夾上「撤導彈」、「國際活動空間」尤其是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議題。但是,這幾項政治議題超越了海峽兩會「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授權範圍,而且也很容易讓民進黨見縫插針,質疑為「為統一和平談判創造條件」。--按照民進黨的立場,凡屬於涉及「改變台灣現狀」的兩岸談判,必須有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朝野各黨派參加,這將會徒增不必要的疑慮和紛擾。因此,陳雲林甫抵台就宣佈,此次「陳江會談」「只談經濟,不談政治」。表面上是要消除民進黨擔心國民黨會在談判中「出賣主權」的疑慮,實質上是同時也要讓馬英九打消那些躁進念頭述求。

就此,北京的戰略意圖就很清晰,就是要按照「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訂定的三項原則及五項任務,循序漸進,由點帶面,推而廣之深化,條件成熟的議題就抓緊時機落實,並以此來擴大戰果,積累壯大條件推動其他議題逐步落實。但又不能躁進,以免「欲速不達」,尤其是在民進黨正在千方百計搗亂干擾之下。

很明顯,國民黨是以「執政黨」的心態,把兩岸談判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民進黨「插上一腿」。實際上,馬政權對民進黨抗議活動「維安過當」的表現,就多少含有這方面的潛在意識。而在北京方面,雖然在狹義上也是認同兩岸談判應在兩岸政權之間進行,但卻在廣義上,已比國民黨更進一步,希望能顧及到在野政黨及其所代表的那部份民眾的訴求。陳雲林的那句「聽到了,看到了」,就含有這方面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陳雲林一行「無心插柳柳成蔭」,獲得了意料之外的附帶戰果。那就是面對民進黨的抗議暴亂處變不驚,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共對兩岸談判的誠意。尤其是陳雲林那句「一路和諧,一路春風」,更是連消帶打,有力地反擊了民進黨所謂「大陸粗暴」之誣詞。當然,民進黨的暴徒行為,也自我向大陸同胞上了一堂「民主」教育課。

總的來說,北京是既贏得了這次「戰役」,也必將能贏得整場「戰爭」。而國民黨政權方面則在「戰役」上與北京「雙贏」,但似是與贏得整場「戰爭」的要其相比,仍有距離。至於民進黨,則既是輸了這場「戰役」--落得個「暴力黨」的形象;更有可能因此而輸掉整場「戰爭」--在失去大量中間選民的支持及有可能會發生分裂之下,不要說是明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可能會全軍盡墨,而且也將會長期淪為在野黨。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