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為台船護航開啟兩岸軍事交流合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其本身的以武裝門爭捍衛國家領土統一安全的特性,也由於她是在國共內戰中將蔣介石集團驅趕到台灣島的歷史,再加上十多年前「導彈演習」及個別將領在電視機面前談論台灣問題時的那種「兇神惡煞」的神情,因而在部分台灣人的眼中,印象並不佳。但是,最近這一持續了幾十年的情況,悄悄地發生了轉變,就是總參謀部作戰部海軍作戰局局長馬魯平海軍大校在介紹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利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這次中國海軍艦艇總隊赴亞丁灣、索馬利海域護航,是為中國航行該海域的船舶的人員提供安全保障,當然包括中國台灣的航舶。目前情況看,台灣船舶的護航有一個申報渠道的問題,目前兩岸之間正在協商一個最快捷、最有效的渠道,盡快為船舶提供保障。如果中國台灣的船舶航行該水域遇到危險,中國海軍肯定會給予救助和援助。」盡管仍有一些人對馬魯平海軍大校還在使用「中國台灣」的制式詞彙持有微言,但卻對他的「中國海軍護航對象包括台灣船舶」的表態及他所透露的兩岸之間正在協商一個最決捷、最有效的通報渠道的「內情」,不但使到他們對解放軍的印象有了改觀,而且也在憧憬著兩岸軍事休兵並進行軍事交流以至合作的前景。

實際上,近年來由於台灣周邊海域漁業資源沽竭,不少漁船只得遠涉重洋捕魚;而台灣作出為對外貿易佔主要分額的經濟實體,也有不少商船穿梭往來在世界五大洋。但近年海盜猖獗,台灣漁船、商船成了海盜搶掠的對象。另外,漁船在有爭議的海域捕魚時,也經常被第三國家的武裝艦艇拘押。台灣當局本有意派出軍事艦艇前往護漁、護航,但由於聯合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緣故,台灣的軍事艦隻根本走不出台灣周邊海域,故在保護台灣漁船、商船方面,往往是使不上力,更不用說是遠涉重洋去執行為民用船舶護航的任務了。今次中國海軍艦艇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並宣佈護航的對象包括台灣船舶,這讓台灣民眾首先就要調整、改變了對解放軍的印象,從國共內戰、「八•二三炮戰」,以至是「導彈演習」的歷史中走了出來。

更令台灣民眾尤其是軍人充滿憧憬的是,這武裝護航的一小步,有可能會促成兩岸軍事交流合作,進而實現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的一大步。昨日馬英九在主持國軍聯勇操演時表示,將來兩岸會簽署和平協議,不知是否就是受到中國海軍的護航對象包括台灣船舶的影響?但不管如何,這個前景確是符合兩岸人民以至軍人的利益的。

其實,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來,一些零星小規模、低層次的兩岸軍事交流已在進行,但主要是在軍事學術交流方面,或是台灣的退役老軍人前赴大陸與其當年曾經的戰場盟友(抗日戰爭時期),以至是戰場對手(國共內戰時期)會面聚舊。另外,在實戰層面,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默契或合作。比如,在南海領域和釣魚台周邊海域,兩軍的艦艇往往有暗中呼應協同應對他國入侵我海域的軍事艦艇之舉。

「國共平台」搭建後尤其是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馬政權上台後,兩岸軍事交流合作應是到了有所突破,把「國共論壇」延伸到軍事領域的時候了。在「文交」方面,可透過「國共論壇」的方式,以兩岸軍事學術研討的方式進行交往,尤其是以兩岸的軍事院校作先導;在「武交」方面,透過「國共平台」的機制進行聯絡,進行兩軍聯合搜救演習,甚至是在必要時進行兩軍聯合武裝護漁、護航演習。下一步,就是兩岸進行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的談判了。

現在看來,台灣方面的積極性還是蠻高的。比如,「國防部長」陳肇敏本月初就公開表示,台軍未來將與大陸解放軍進行交流。兩岸如果未來建立了互信機制,將會先從經濟層面開始接觸,然後再到政治層面,最後才是軍事層面。在大陸與台灣的軍事交流中,台灣方面會先由退休將領、文職人員開始進行接觸。對於陳肇敏的談話,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說指出,海峽兩岸都意識到,有必要進行軍方交流,採取建立信任的措施。他認為,台灣「國防部」的這一說法是給大陸和台灣人民發出的一個信號。葛來儀還指出,雖然擴大經濟交流合作為首要之務,但兩岸也呼籲簽署和平協議,結束台灣海峽敵對。而促進軍方對話交流將是這個過程的必要部分。馬英九則更為進取。十月二十一日,他在出席台軍高級軍官講習時,宣示「兩岸未來四年沒有戰爭」,未來防務戰略將逐漸調整為守勢防務,並透過持續強化經貿、文化交流,來化解軍事對立的危機,建立未來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格局。昨日,他又提出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問題。

既然連台灣方面都已發出了兩岸軍事交流合作的信號,那麼,早就發出相關呼籲的大陸方面,就更有必要把這一議題擺上日常事程了。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