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政治展現強大協調功力將決定特首人選 社團政治展現強大協調功力將決定特首人選

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的參選人報名程序,已於前日結束,二百五十四名人士分別報名參加選委會七個界別共二百五十四個「選任委員」應選名額的選舉。由於參選人數目與應選名額正好相等,故而形成了「等額選舉」的情況。在行政暨公職局確認他們的身分資格後,他們就是自動當選。再加上按法律規定是「當然委員」的十二名全國人大代表,及十二名由全國政協委員中互選產生的委員,十六名由立法會議員互選產生的委員,以及六名由本澳各主要宗教推派的代表的委員全部生後,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即宣告成立。

與同是由三百個名額組成的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委員選舉推派過程相比,今次呈現出更為和諧的氣氛,協商精神更強。這不單止是今次「選任委員」中的多個界別都是「等額參選」,呈現了協商政治的強大能量。比起第二任行政長官委員會的選舉過程中,其中的專業界因是報名人數多於應選名額而需要投票決定,而在近年來有相當多的新興社團成立的情況下,今次卻是連「知識分子成堆」的專業界也在各社團之間及界內溝通協調之下,產生了「等額參選」的名單,折射了本澳的社團社會和協商政治更為成熟、更為完善。而且,在各個界別中,及在各界別之間,也充滿了協商精神。其中,文化界的「主流協商名單」出於包容、和諧考量,在完全有把握獲得界內多數選票的情況下,寧愿「忍痛」主動減刪自己早已醞釀好的名單內的名額,也不愿與已在文化界報名的非文化專業人士「對撼」,就充分體現了特首何厚鏵的在「兩會」精神傳達會上所強調的「團結、包容」精神。

將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三百人名單,與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任委員」中已報名的七個界別二百五十四名參選人名單,及屬於「當然委員」的十二名全國人大代表名單,以及已透露於報端的「推選委員」中十六名立法會議員的代表,十二名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六名宗教界推派代表的名單看,選委會委員的「連任率」甚高。除了個別因逝世、社團職務調整、退休等原因,而有所調整外,大部份的委員都可得到連任。其中,因全國人大換屆而致其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有所調整的,其實只不過是「置換」而已,亦即是不再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原委員,與現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當然委員」,分別在其所屬界別內進行「置換」身份,全都獲得連任。至於一些社團的代表有所調整,則是該社團原代表的委員因逝世、退休或職務變更而推出了新人。

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中,二百五十四名「選任委員」已報名的參選人,及十二名全國人大代表「當然委員」,以及三十四名「推選委員」,基本上多是愛國愛澳人士,也大多是建制中人。這與香港第三任行政長官選委會委員中,有相當比例的泛民主派人士,因而使到他們擁有足夠的提名權,推舉泛民代表梁家傑與曾蔭權競爭相比,澳門的第三任特首選舉,在特首參選人提名權這一至關緊要的問題上,已是足可保證掌握在愛國愛澳力量的手中。

由此,引帶出一個問題,就是本來也可循「立法會議員的代表」途徑參加選委會的吳國昌、區錦新議員,卻以「反對小圈子選舉」為由,放棄(或拒絕)參加選委會。但同是吳、區兩議員口中的「小圈子選舉」形式,香港的「同道中人」卻是踴躍參加選委會選舉,並在當選後又提名特首候選人。既然同是「爭取民主」,香港的泛民人士似是更為積極,吳、區兩議員則是有「棄戰」之嫌。

社會上不少人都認為,雖然現在距離第三任特首選舉的日期已經相當緊迫,但至今仍未有人公開宣佈參選特首,甚至連被人們視為「潛在參選人」的人士在被記者問及時也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其原因除了是擔心過早表態將會對現任特首何厚鏵構成「提早跛腳」壓力之外,還因為選委會尚未成立,未知選委會委員的構成及多數委員的投票取向是否對自己參選特首有利。而從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二百五十四名「選任委員」產生過程是等額參選,折射了社團政治的強大協調功力看,有意參選特首人士的社團協調能力及在澳門各界社團中的認受程度,將是勝負關鍵。

從第三任行政長官選委會的絕大多數委員獲得連任,而何厚鏵在參選第二任特首時獲得選委會百分之九十九的極高得票率看,第三任特首選委會多數委員投票取向,相信已是心中有數。就此而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的結果,如沒有發生突發意外,或沒有發生澳門的「興票案」,確是「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