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理論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內涵 準確理論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內涵

在「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前夕,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於前日上午到訪中國農業大學,與廣大師生共度「五四青年節」,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並提出四點希望:希望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希望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希望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希望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另外,溫家寶總理也於昨日到訪清華大學,與部份應屆畢業生和學生代表座談。溫家寶說:科學、民主、愛國應該是我們紀念五四,牢牢記住並且應該發揚的精神和傳統。我今天只講一點,就是每一個青年的前途離不開國家的前途。沒有國家的前途就沒有青年的前途。我們國家是大有希望的,是有光明前途的。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將會給每個青年創造用武之地。第二,就是國家的前途也離不開青年的前途。一個國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的身上,寄托在你們身上,沒有青年的犧牲和奮鬥精神,沒有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這個民族和國家也是沒有希望的。這兩點是互相聯繫的,歸根到底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

胡錦濤、溫家寶的講話,似是為「五四精神」的定義,作出新的闡述。集中到一點,就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中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五四精神的源泉。當然,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因此,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就應把這些方面都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就要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發場民主,崇尚科學、進步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盡管由於實行「一國兩制」,澳門實行與內地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但「五四精神」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內涵,應是可以在澳門共通適用的。應當說,由於澳門被稱為「半個解放區」的現實社會環境,也由於包括廣大青少年在內的大多數澳門居民是愛國愛澳的,因而「五四精神」中的愛國內涵,在澳門得到了繼承和宏揚。但問題是,有個別人有意無意地曲解了「愛國」的定義,以為與國家的執政黨或中央政府「對著幹」就是「愛國」,這倒是需要澳門的社團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真地撥亂反正,闡述正確的愛國觀,阻遏上述「愛國觀」謬種流傳的。

現在存在著最大的問題,是有不少青少年朋友把科學與民主割裂開來,只是呼喊「德先生」,而忽略了「賽先生」。其實,這兩者之間是不可割裂的。但在澳門,卻有人有意無意地將之對立起來,認為民主就是個人意志的極端化,甚至是民粹主義,只有自己的觀點才是民主,別人說的話都不是民主,這與「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又有何區別。誠然,人們尊重部分居民對發展民主政制的追求,但這應是以「澳門基本法」的相關規定為準。因為「澳門基本法」雖然是為未來行政長官全民普選留下了空間,但基本法有關「立法會多數議員由選舉產生」的規定,卻說明了在尚未經過法定程序修改基本法之前,任何鼓吹「雙普選」的主張,都是不符法律規定的,因而也就是反科學的。我們所推崇的民主,是在法制基礎上的民主,而不是內地「文革」期間「無法無天」的所謂「民主」。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是建基於科學態度之上的民主,而不是不顧澳門實際情況的盲目「民主」。實際上,「澳門基本法」有關「立法會多數議員由選舉產生」的規定,是源於「中葡聯合聲明」的規定。而「中葡聯合聲明」之所以有此表述,是由葡方提出的要求。在中葡談判過程中,葡方代表基於此前土生葡人參選立法會是依靠「聯合提名委員會」才有機會可以徇直選當選,而在澳門的葡裔居民只有一萬餘人,如果立法會全面開放直選,而華人社團又不再組織「聯合提名委員會」,立法會中就將難以有葡裔居民的代表,因而要求保留委任議員的議席。因此,提出「雙普選」的人們,起碼是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外交協議。這與內地一些「憤青」,一遇外交糾紛就喊打喊殺,絲毫不顧國際關係和平發展戰略的做法,有點類似。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是與「五四精神」中高聲呼喚的「賽先生」背道而馳的。

當今,我們要實踐科學發展觀,建構和諧社會,就更需要在推動民主的同時,提倡科學精神,加強依法治澳;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多元健康發展的同時,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穩定社會大局。內地一份政論雜誌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的專輯,主打「憤怒青年」的問題。該專輯認為,九十年前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憤怒青年」。在當時,由於是在由反動階段統治的時空背景之下,青年們的「憤怒」行為,包括火燒趙家樓等,是進步的。但在今日的法治環境下,任何損壞公物和私人財產的行為,都是刑事犯罪行為。而且,即使是網上言論,如果超逾針貶時弊的合理範圍,而是進行個人人身攻擊,或是借口批評社會不良風氣而製造謠言,引發公眾恐慌,都應受到法律追究,而不能當作是「英雄」行為。這個觀點,對於我們澳門,也很有啟迪作用。尤其是對於那些經常游走法律邊緣,滿口言論自由而在網絡上肆意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壓制別人的言論自由,甚至是捏造事實的「憤青」,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