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式提出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對話呼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主管統戰工作的賈慶林,昨日以全國政協主席的身份會見由許歷農率領的台灣「新同盟會」退役將領訪問團一行時,正式作出了「歡迎兩岸各界人士本著前瞻和建設性的態度,探討兩岸政治軍事問題,逐步積累共識,為今後破解難題積極創造條件」的呼籲。此是北京首次正式表態推動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對話,比過去的只是單純呼籲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又向前進了一步。此顯示,北京雖然也知道在目前階段,要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對話的時機仍未完全成熟,但仍會不放開一切可能和努力,希望能透過積極創造條件,逐步積累共識,破解難題,盡早進入兩岸政治軍事對話以至協商的新階段。

當然,賈慶林並非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冒進派,他為了佐證自己的論述,以這幾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實,總結了系統的經驗,作為其論述的論據:一是只有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才能夠維護臺海和平,使兩岸關係發展具有牢靠的政治基礎和正確的前進方向;二是只要兩岸雙方以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增進政治互信,照顧彼此關切,就能夠共同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妥善處理好複雜敏感問題;三是穩步推進兩岸協商,積極推動兩岸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的共識、擴大共同利益,就可以形成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有效機制和持續動力。

實際上,按照政治經濟學的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甚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甚麼樣的上層建築;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化,上層建築或遲或早將會發生變革。雖然這個理論是專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上,但亦可借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方面。在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協商並落實協議發展到一定程度,現有的兩岸政治軍事關係勢態已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時,就必然會導致並促成政治軍事議題的對話以至是協商。因此,「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就正好是反映並適應了這個規律。

在「先經後政」的思路表述中,「政」指的是政治。去年,北京一些涉台官員已提出了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訴求。昨日,賈慶林籍著所會見的率領「新同盟會」訪問團的許歷農先生是退役將軍,並曾任「退輔會」主委等職務,進而提出了兩岸軍事對話的呼籲,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既呼應了「江八條」、「胡四點」及「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提出的「促進終止敵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任務,也間接地回應了馬英九日前在應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的邀請,與該校師生進行視訊會議時提出的「體認到兩岸統一條件還未成熟,維持現狀是台灣當前主流民意,大陸必須撤移或拆除目前對台飛彈,否則台灣不會對與大陸談判和平協議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的訴求。

「拆撤導彈」與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對話,這是兩個互有關聯卻又是存在著因果關系的命題。實際上,在兩岸尚未進行政治和軍事對話,還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前,就先行提出「拆撤導彈」的訴求,未免倒果為因、顛倒次序。何況,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的導彈,並非是瞄準台灣人民,而是為了震懾「台獨」勢力。只要兩岸建立起軍事互信機制,並能有效地震懾和制約「台獨」勢力,保證兩岸關系能長久地和平發展,不再有惡性反復,才是實施撤拆導彈的適當時機。只要馬英九能有前瞻性及建設性的態度和氣魄,在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協商和落實協議不斷取得新進展後,勇於拼棄一切不必要的顧慮和雜念,推動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對話,「撤拆導彈」就將是一夕之間的事。

由於今年是馬英九的任期已到一半之年,按台灣地區政壇慣例接著下來就是「拼連任」的時期,這將間接對兩岸關系形成某種特殊的影響;也由於在今年內,兩岸將簽署「ECFA」,展示著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協商已臻高潮。因此,賈慶林在會見「新同盟會」訪問團時特地指出,「今年是兩岸關係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年」。其「重要」是在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能否持續下去,不受島內政治生態變化的影響,成為常態。為此,賈慶林指出,「我們將繼續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按照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促進兩岸雙方保持良性互動、深化政治互信,與兩岸各界同胞共同努力,鞏固和發展目前的大交流局面,克服阻礙,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係穩步向前發展。」

近日馬英九說,他不會老是想著「拼連任」。馬英九既然能有這樣的胸襟,就不必為是否能「連任」而前怕狼後怕虎,而是應有足夠的魄力,克服阻礙,排除干擾,大膽地向前走,積極、全面、準確地落實「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在已開始執行第一點「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第三點「促進兩岸發展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第五點「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的基礎上,邁入第二點「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及第四點「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的新階段,並深化落實第五點「建立兩岸黨對黨溝通平臺」,以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份,登陸訪問,實現兩岸執政黨領袖的世紀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