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共同溝經驗可供澳門參考借鑒 上海世博會共同溝經驗可供澳門參考借鑒

由於本欄正在探討以「共同溝」方式解決地下管線維修導致馬路「開膛破肚」的問題,故筆者在跟隨澳門特區各界人士代表團參觀考察上海世博會之時,特意觀察世博會園區內的管線狀況,果然是中國城市中常見的架空電線桿、通訊線桿,遍尋不著。因為在世博園區的地下,類似《越獄》男主角邁克藉以逃生的龐大地下管溝系統已經建成。一條寬、高均近兩米的所謂「共同管溝」,正靜靜安伏在遊客的腳下。這條全長六點六公里、總投資約十七億元的管溝已經鋪設到位。顧名思義,「共同溝」的名字意味著,但凡公共設施管線,包括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給排水、交通信號等管線盡被囊括其中。上海正希望借世博的契機,重新拾回在城市地下管線革命中的領頭地位,上海市建設與交通委員會已經在醞釀調研,在全市推廣共同管溝  的可能性。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上海世博會,留給中國城市建設的又一個細枝末節卻意義重大的啟示。

實際上,世博園區內有關共同管溝管理的改革,根本上扭轉中國城市民眾早習慣了隔三差五道路被挖開的日子:今天是下水管維修,明天是通訊光纜鋪設;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的狀況。早在二零零七年就批轉生效的規範性文件──《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管線綜合管溝管理辦法》,現在仍是國內唯一的關於共同管溝問題的政府規範。

按照《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管線綜合管溝管理辦法》的定義,所謂「共同管溝」,是指在地下挖掘隧道,將原本均為單獨埋設的水、電、氣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中放置在一條地下隧道裡,隧道同時留出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在必要的位置上,「共同管溝」設有通往地面的出入口。管線入共同管溝後,每根管線都會註明所屬單位,萬一哪根管線出了故障,只要打開接點處的井蓋,便能立即查找到所屬管線的所在位置,直接施工。「共同溝」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避免了由於埋設或維修而導致道路多次開挖的麻煩。

其實,除了避免以各色名義反覆開挖道路,「共同溝」的優點還有很多。由中茂律師事務所向同濟大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多名專家咨詢後出具的《共同管溝終期報告》,至少列舉了五點好處:確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發揮、綜合利用地下空間、確保生命線的穩定安全、保護城市環境、增強城市的防災抗災能力。此外,它還可以降低路面的維護保養費用、增強路面的耐久性、確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發揮。由於綜合管溝內設有巡視、檢修空間,維護管理人員可定期進入綜合管溝進行巡視、檢查、維修管理,因而可以確保各種生命線設施的穩定安全。隨著電線電話線、桿的地下化,不僅可以消除步行者的許多障礙,而且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即使受到強烈的颱風、地震等災害,也可避免過去由於電線桿折斷、傾倒、電線折斷而造成的二次災害。在發生火災時,由於不存在架空電線,還有利於滅火的快速進行,將災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但即使如此,上海世博會在推動實施「共同溝」的過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難。首先,昂貴的造價是共同管溝推廣道路上的一重障礙。如果作為市政建設、公共設施,要政府來承擔沒問題。但是,管線涉及單位全部都是企業。原來是自己埋、自己挖路、自己施工。現在如果無償,當然會樂意。現在要向他們收錢,就麻煩了。但因為這是涉及世博會的大事,市領導又直接拍板的專案,各企業還是服從了大局。

錢的的確確是個麻煩事,上海世博園區建設有強大的國家背景,加之市領導親自批示關注,政府部門才一路開綠燈,而更重要的是世博那麼大的項目,錢根本不會是問題。當然,雖然共同管溝建設的一次性投資要比傳統的直埋式管線鋪設方法高出很多,但綜合社會成本卻十分合算。如果現在不建設綜合管溝,隨時間的推移,由管線重複建設和反覆開挖造成的資源浪費將是驚人的。

其次,分攤費用的計算標準則成了共同管溝推廣道路上的另一重障礙。實際上,從佔有面積算,自來水管最大,但它效益最差;而通信的電信管道佔用面積相對較小,但效益很高,如果平均分攤,那也並不公平。最終的妥協是採用了按直埋成本來計算的辦法,而工程的最終巨額差價,則由政府支付。

上海曾是中國共同管溝的最早建設地之一。一九九三年,就啟動建設了我國第一條現代共同管溝──浦東新區張楊路共同管溝;此後松江新城、安亭新鎮亦有效仿。跟進者如廣州、昆明、杭州、合肥、寧波等地也在不同程度上修建了共同管溝。昆明新城修建的是目前全國最長的共同管溝,兩條管溝加起來達到三十八公里。上海正希望借世博的契機,重新拾回在城市地下管線革命中的領頭地位,上海市建設與交通委員會已經在醞釀調研,在全市推廣共同管溝的可能性。

去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人大代表余亮還曾提交書面意見,建議加快啟動推廣城市「共同管溝」建設。實際上,推廣「共同溝」工作的首要條件,必須先立法。在國外,有關法律會強制管線進入「共同溝」,對所需支付的費用也有法律參照,一九六三年,日本政府制定了《關於設置共同溝特別措施法》。一九九一年日本成立了專門管理「共同溝」的部門,負責推動「共同溝」的建設,並在數十年中對相關法律作了數次的修訂。計算(推定投資額)時,日本的方法複雜。由於各管線單位性質不同,投資成本、獲利比例、經營方式等各不相同。目前,建設「共同溝」的費用,由預約使用者和道路管理者共同負擔,其中預約使用者負擔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在德國,各城市都根據國家法律成立了由城市規劃專家、政府官員、執法人員及市民等組成的「公共工程部」,統一負責地下管線的規劃、建設、管理。所有工程的規劃方案,必須包括有線電視、水、電力、煤氣和電話等地下管道的已有分佈情況和擬建情況,同時還要求做好與周邊管道的銜接。對於較大工程,還必須經議會審議。議會審議 採取聽證會的形式,只有經過聽證會同意,工程才能被審批通過。

澳門特區似是可以參考上海世博會以至是日本、德國的做法,引進推廣「共同溝」並為此進行立法。當然,由於「共同溝」不一定適用於舊城區,故主要應用於新填海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校園區,並在路(乙水)填海區有條件施行。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