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口岸區所面臨的其實不僅僅是交通問題 新口岸區所面臨的其實不僅僅是交通問題

新口岸區坊眾聯誼會上周六舉行座談會,探討如何改善該區的交通狀況問題。與會的居民代表紛紛向出席座談會的政府代表提出不少意見和建議,包括東方拱門迴旋處的交通癥結,友誼大馬路集美酒店前行人亂過馬路;星際酒店前交通混亂,水馬起不到應有作用,人車爭路險象屢見不鮮;新口岸一帶交通標誌不足;旅遊活動中心附近停泊了很多大型旅遊巴,不少旅客突然衝出馬路,容易發生意外等。而政府代表則回應道,當局將透過工程、執法及勸告三方面解決問題。現構思調整由外港到何賢公園部分路段的鐵欄高度;在友誼大馬路加裝指示牌、警示標語等,以起宣傳、警示作用;強調現階段的設施以臨時為主,長遠則需配合輕軌建設,以公交解決根本性問題。

這個座談會是新口岸街坊維護本身權益的具體行動,也是交通局落實特區政府「以人為本」施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會中所談問題,確實是該區目前所面臨的重大困擾,必須及早解決。然而,新口岸所面臨的問題,又何止是交通問題?還有很多問題是或是當局根本意識不到,而仍然「自我感覺良好」的,或是已經意識到了,卻一拖再拖,未予解決的。由於積累日多,已成痼疾;若未能儘早處理,恐怕總有一天將會爆發,社會問題就會變質為政治問題。

新口岸區可以說是澳門的一個繁華區分,它以友誼大馬路為界,分為新填海區和舊填海區。新填海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填海而成;舊填海區則是上世紀初填海出來的,後來被菜農佔用來種菜及搭建木屋,幾乎成了澳門半島的「西伯利亞」。後來由於每年舉行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及港澳碼頭遷移到外港區,才熱鬧了起來。澳門政府以贖買政策委托澳門旅遊娛樂公司收購木屋,騰地發展。現在,全澳博彩業的一半產值出於該區,為澳門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作出重大貢獻,也建有多間四星級以上的酒店和政府機關。其重要性,絕不遜於以新馬路--南灣街為中心的舊市區。

然而,由於前澳葡政府眼光短淺,致使新口岸區的公共建設,頗多缺失。比如,在舊填海區部分,原本是以「澳門尖東區」為規劃方向。但實質規劃卻是街道狹窄,樓宇間距離擠迫。硬性規定「騎樓式」設計,並以假柱裝飾。由於填海地地層不穩,形成假柱懸空傾斜,頗為危險。目前,舊填海區一帶的樓宇,大多有二十年,門前的街道大多下陷,供水、排水等設施在拉扯力作用下也多所變形、爆裂,導致經常翻修,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無日無之。另外,地下旅館如韭菜般,割了又長,長了又割,端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新填海區部分是一個新區,本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由於前澳葡政府的規劃硬性規定「統一」,結果該區的樓宇都成了火柴盒,千般一律,只能從外牆裝飾上下功夫。回歸後,前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提出「穿衣戴帽」設想,以圖改變其面貌。這本來是美事一樁,但執行起來卻是虎頭鼠尾,除了是宋玉生公園一側的行人道進行改造之外,大廈的「穿衣戴帽」未見有何動靜,連宋玉生公園另一側行人道的改造工程也「丟掉了」。最近終於有所動靜,卻不是按照對面馬路的模式施工,形成同一條馬路兩側不對稱的畸形現象。

更令人詬病的是,為了向博彩業「讓路」,更是侵佔「藝園」,尤其是要迫遷鄭觀應銅象,形成特區政府「一切向錢看」的形象。

特區政府曾有計劃,進行新口岸內街改造及山頂醫院便捷交通工程,連效果圖也公佈了,該區居民也挺滿意。但宣佈了一次又一次,卻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本來,在遭受國際金融風暴衝擊及威尼斯人第五、六期停工的雙重打擊下,本地建造業工人失業嚴重,如能及時上馬新口岸內街改造及山頂醫院便捷交通工程,正好是可以吸納消化這些失業工人。正因為是無所作為,正適合這些技能不高的失業建築工人的中小型工程遲遲沒有動工,使到他們「冇工開」,加上其他的各種原因,積聚了太多的怨氣,終爆發了火爆的「五一」遊行。這個行政上的失誤,卻造成了政治上的缺失,教訓不可謂不大。

由於忽略了基本建設,造成較多欠賬。交通設施不但遠遠追不上快速增長的遊客數量,成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且也使本澳居民大嘆「出門難」,在「行」方面的生活品質嚴重下降,民怨不低。

因此,有必要參考內地的經驗和接續澳門自己的成功做法,在經濟調整期,掀起基本建設高潮,將規劃已成熟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開工上馬,繼續完成已經擱置的各項「民生」工程。這樣,不但可借助基本建設工程繼續維持GDP增長率,而且也可吸納大型賭場酒店工程落成後的建築工人,防止失業率回升。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工程完成後,不但可為下一輪的旅遊博彩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交通運輸條件,而且也可改善居民在「行」方面的生活品質,消除民怨。

如今,雖然威尼斯人第五、六期工程即將復工,但以本地建築工人的技能,是不可能完全將之吸納消化的。因此,儘早落實類似新口岸內街改造美化及通往山頂醫院電梯等中小型工程,就是吸納消化這些失業工人,消解他們的怨氣,落實特首崔世安「共建和諧」施政理念的最佳辦法。 

自從賭權開放後,新口岸區發展迅速,人口大增,現今已有居民數萬。但社區設施卻未能跟上發展需要,至今仍未能有一座街市,使該區居民「被迫」到區外街市買菜,最近的也須到雀仔園街市。「新口岸街市」的議題,已經談了十多年,從回歸前談到現在,仍是空中樓閣。隨著人口的繼續增多,新口岸建街市實有迫切需求,當局應當盡快研究,儘早興建包括康體設施、停車場、乾濕貨攤檔的多功能綜合街市,配合社區發展。另外,過去規劃因歷史原因,新口岸區居民需到海傍衛生中心保健和護理,長者大感不便。今年三月,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在「文化領域施政方針中的衛生範疇」指出,未來十年將分短、中、長期於北區、路環石排灣及將來的新填海區增建五間衛生中心,新口岸一帶的居民均有所期待。當局應當重新評估和研究本澳衛生中心的分佈規劃,在新口岸覓地興建一衛生中心,解決居民看病難問題。

總之,特區政府如何在新口岸區公共設施建設上,實現「以人為本」施政理念,是一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