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博會看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限和不足 從文博會看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限和不足

正在福建進行的兩大盛會──第二屆「海峽論壇」和第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雖然會標是「海峽」或「海峽兩岸」,並沒有加上「四地」兩字,但澳門特區仍是能躬逢其盛,首次以不同形式參加了這兩個盛會。其中,澳門閩僑聯誼會暨澳門馬英九之友會(領隊郭贊守,副領隊葉謀足,秘書長林昶,成員:曾俊忠、洪文法、曾彬彬、李天賞、餘章明、黃清桂、楊孫鼻、施寧波、蔡達智、陳智勇等)作為台灣僑聯總會的成員,出席了第二屆「海峽論壇」暨其分會場、由全國僑聯與台灣僑聯總會主辦的《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其中葉足謀還是出席在澳門舉辦的「兩岸青年論壇」之後,隨台灣僑聯總會到廈門的,並在廈門出席了「兩岸青年論壇」。其二是澳門特區文化局參加了文博會,並作為文易會的主辦單位之一。

文博會是目前全國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並由海峽兩岸共同主辦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二零零八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逐步成為展示兩岸文化產業投融項目,推動兩岸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平臺,成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文化創新,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生動舞臺。

本屆由開幕式、博覽交易、高峰論壇和配套活動四大板塊組成。推出了一批來自大陸、港澳臺地區的文化產業項目,深化相互之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合作,推動文化資本的雙向與多向流動。除前兩屆展示的傳統文化產業、演藝產業、創意文化類產品、藝術精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還突出了院線、移動和網路廣播影視、創意設計、影視動漫等新興業態的展示。

本屆文博會上,臺灣地區亮點更突顯,展出內容更豐富。臺北故宮博物館、基隆館、宜蘭館等都是首度亮相海峽兩岸文博會。首次參展的基隆館由基隆市觀光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率團組成;臺北故宮博物館帶來了一些合作廠商開發的經典典藏仿製品、工藝品、紀念品等;宜蘭館展現了該縣觀光產業旅遊、食品、伴手禮、手工藝品等特色。此外,臺灣原住民主題文化館區、法藍瓷和臺北縣電腦同業公會組展的動漫數位展、臺灣中華演藝公會籌組的臺灣演藝館等,也在本屆文博會上亮相,展現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實力。

此外,在展會期間,來自兩岸的民間工藝師們在互動區裏進行現場製作表演,表演的項目包括漆線雕、剪紙、木偶、扇畫、彩塑、紫砂陶藝、影雕、珠繡、陶藝、面塑、皮影、木板年畫、農民畫等;此外,木偶戲、皮影戲、南音演唱也在互動區輪番上演。

由於澳門是首次參展,文博會組委會和福建省、廈門市領導十分重視。在開幕前夕,福建省、廈門市領導專門接見了澳門文化局副局長陳澤成等港澳嘉賓,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指出,能與港澳地區新老朋友相聚在美麗的鷺島,他非常高興。文博會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得益於前兩屆的成功經驗和國家相關部門以及港澳同仁們的大力支持,本屆文博會規模更大、規格更高、內容更豐富、影響力更大,會給參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福建省將繼續整合,優化資源,並期望能有更多的港澳同胞一起參與。陳澤成在會見後表示,澳門是首次參加文博會,非常榮幸,也格外重視,希望澳門和福建的文化創意產業有進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尋找澳門和福建在文化產業領域合作的最佳交叉點,共同攜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活動。

在「文博會」的城市論壇上,澳門蔡氏兄弟影業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安安也發表了論文。他指出發展文化創新產業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必須打破舊體制、舊機制的束縛,真正走產業化、社會化的道路。文化產品要在商業社會中傳播,就要流通,就離不開通貨,離不開市場,我們必須尊重這種客觀規律,否則就發展不好。

文博會對澳門的重視,還反映在對澳門館位置的安排上,幾乎是安排在最接近中央大廳的位置,連一些很重要的城市都要「讓避」。

福建省重視澳門,還表現在於福建省、廈門市的媒體都以較大篇幅報導澳門首次參加文博會。其中《廈門日報》還以《澳門館本身就是一件創意品》為題,發表對澳門文化局創意產業促進廳廳長陳炳輝的專訪。

然而,盡管如此,與鄰近的展館比較起來,雖然澳門館很接近中央大廳,但卻沒有幾個人進去參觀。其原因,恐怕與澳門館是以玻璃圍牆,門口又設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及未有作現場表演有關,實際上,《廈門晚報》的報導的就幽了澳門館一默:「奇怪了,入口在哪裡?」想參觀的人看著完全透明的澳門創意館,卻不知怎麼出入。再一找,發現門原來在另一邊。

可能澳門是第一次參展,也可能澳門人過於「自閉」,因而是顯然不如其他館的設計先進。實際上,其他館大多數是開陽設計,不設圍板,而且還派人出外派發宣傳單,並引導參觀者進入了「賞光」。另外,還安排了現場展示,包括揮毫、製陶、編織紙畫、剪紙等。澳門館卻是冷清清,連介紹單張都沒有。尤其是在賈慶林參觀文博會時,各展館都預先部署,出盡法寶吸引賈慶林進去參觀。其中廈門原住民展館的原住民導賞人員,還拉起賈慶林的手跳起了原住民山地歌舞;台灣慈濟靜思軒展館工作人員,排成兩行唱起了「歡迎你,歡迎你」(可能是慈濟的例牌老歌,並非即時創作),逗得賈慶林笑不攏咀,更是衝著「慈濟」的大名,進館仔細觀看。但澳門館就「執輸」了。

這就暴露了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其一是思路不夠廣,雖然有特色,但有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這樣做,能否將產品推銷出去?尤其是向來澳旅遊的遊客推銷?其二是推銷手法欠靈活,只是坐等人上門,甚至是自築玻璃圍牆,雖是「透明」,卻找不著入口,也沒有主動「邀客」。如果是文化事業,當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既然是文化創意產業,就不能「巧在深山無人識」了。

因此,澳門應藉著第一次參加文博會,仔細觀摩其他參展者尤其是台灣、福建的一些展館的開拓文化產業的思路,及推廣文化產業產品的手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取人所長,補己不足,認真作好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

(發自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