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方案是政治妥協的產物此精神應推廣 區議會方案是政治妥協的產物此精神應推廣

香港立法會將於今日審議表決二零一二年兩個選舉辦法的修改草案。由於民主黨已於前晚召開全體黨員大會,以接近八成的贊同票決定接納香港行政會通過的這個方案,而民建聯、自由黨、民協等主要政黨也早已聲明接受這個方案,故相信在今日的立法會議,即時是仍有以公、社兩黨和個別泛民主派議員的杯葛反對,也可能會有一些反對派在立法會會場外示威抗議,但依「多數決」的原則,這個方案獲得通過的機會甚高。即使是因為會議程式問題,今天的會議將會拖遝很長時間,致使在今天內未能獲得通過,明天或是近日內總將會通過。這正是「沉船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小撮反對派的惡劣表演,只能是碰得個頭破血流而已。

行政會通過、政府提交的「區議會方案」的內容是,立法會新增的五個功能界別議席,由民選區議員提名,然後由現時在功能界別沒有投票權的登記選民,一人一票選出(選民基礎約三百二十萬) 。新增的五個功能界別議席的參選人須為民選區議員 。原有的一個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繼續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政改方案通過後,特區政府會提出取消委任區議員制度的建議。

其實,這個「區議會方案」,是民主黨提出的。實際上,原本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是基本上照搬自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二零一二年政改方案的決定,是沒有「區議會方案」的內容的。但卻被反對派指責為「原地踏步」,是「零五方案」的翻版,因而表態予以反對。由於立法會議員結構比例失衡,在表決時可能會遭到否決。倘此,二零一二年的政改就將遭到夭折,這才是真正的政改原地踏步。並因為失去二零一二年的改革機會,而導致終極普選更遲實現並更難實現。因此,那些反對派尤其是公、社兩黨的議員,其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政改問題的決定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反對政改,因為這種態度將會阻礙香港政制改革的進展。

問題的癥結是很明顯的:一方面,全國人大黨委會關於二零一二年政改的決定,是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審議通過的帶有法律性質的政治檔,不是能更改的,更不是能推翻的。倘若連二零一二年的政改都未能實現,就更遑論以後的政改。另一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只是針對二零一二年的雙選舉,並未規範此後的選舉。因而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如果為了二零一二年的「雙普選」而否定政改決定,豈非是自打咀巴?

為此,解決這個難題,就只能是在「二零一二」上作文章。公、社二黨和少數泛民主張在二零一二年就實現「雙普選」,這當然是並不現實的。現實的做法,就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下,作出某些調整,只要不是「雙普選」,就可以。而日前政府所提的「區議會方案」,雖然新增的五個立法會議員名額是由並沒有功能組別選舉權的三百二十萬選民一人一票產生,但其提名需由區議員進行,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方案並無廢除功能組別,因而並不違反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竅門」。

因此,盡管「區議會方案」是由民主黨原創,但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並不因為如此而輕易將之否定,而是在經過慎重研究後,認為可取而予以贊同。而香港中聯辦負責人會見民主黨負責人之舉,更被視為「融冰之旅」,為今後雙方的溝通打開了缺口。在各方都各讓一步的情況下,終於獲得共識。因此可以說,「區議會方案」是政治妥協的立場。

實際上,正如有識家所言,妥協是一種政治智慧。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相互之間聯繫盤根錯節。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能緩解緊張氣氛,避免無端消耗。錯誤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錙銖必較,則可能導致矛盾升級。成功運用妥協的手段不失為解決矛盾的一條佳徑。妥協,就是要學會退讓,「與其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退」的目的是為了另闢蹊徑,尋找新的解決辦法;「退」,是為了更好的「進」;「讓」,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美德。它不是自卑,更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種嬗變經營,是一種生存策略,是人生的大智慧。

妥協也是一種處世哲學,就像在兩個不同的數字之間尋找一個公約數。與強勢主導相比,妥協講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一種和諧之美。與畏強懼霸、步步退縮相較,妥協展現的是一種柔性堅持,追求的是一種堅韌、無畏之美,它的美在於對核心價值體系的堅持守。妥協,不是喪失原則,不是逆來順受,不是委曲求全,不是犧牲大局換取表面的一團和氣。一味無原則地讓步,不是妥協,是懦弱、是倒退。

妥協是一種智慧。妥協是一種能力。妥協也是一種寬容。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妥協的過程。不要誤以為,有了此次“破冰會面”,民主黨就可以在會晤中處處強硬,既要2012年選舉安排有讓步空間,又要中央就2017、2020年的選舉作真普選承諾,如果要採取“一項都不能少”的立場,那這條本已很不容易搭建的溝通大橋,必定迅即毀斷。

在這方面,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及大多數民主黨籍議員以至是黨員,是明智的,懂得能以退求進,妥協求全;而公、社兩黨則死牛一邊頸,欲速不達。盡管表面上還氣勢洶洶,其實只不過是秋後螞蚱,最後猖狂一跳而已。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