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對澳門既是壓力又是動力 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對澳門既是壓力又是動力

前日閉幕的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二零一一──二零二零)》,明確了「文化強省」建設的戰略定位,確立了「文化強省」建設的思路重點,完善了「文化強省」建設的政策措施,堅定了「文化強省」建設的決心。並提出了力爭用十年時間,把廣東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主力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力軍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示範區的宏偉目標,及今後十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二以上,到二零二零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八千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達百分之八的具體任務。這對正在努力創建「文化創意產業」的澳門特區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如果澳門特區能夠正視這個事實,就一定能夠做到「隔離田車水,自己田也滿溢」的效益,促進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果無視這一趨勢,澳門的文化產業就將進一步被邊緣化,受到「創意之城」廣州和「設計之都」深圳的重重包圍。

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情況,與澳門特區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實際上,廣東省經過改革開放三十二年的奮鬥,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強省」,GDP總量躍居全國第一,並先後超越香港、台灣、新加坡,目前正向超越韓國衝擊。而澳門特區自開放博彩業後,GDP總量也提升突飛猛進,人均GDP己經躍居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榜首,等於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的兩倍,也超過了香港。

但是,曾經作為嶺南文化策源地和鼎盛發展地的廣東,卻在近年文化產業落後了,至今沒有出現過類似《三家巷》的小說,也沒有出現過類似《山鄉風雲》的劇目。就連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廣東的節目也竟然擠不進去。這除了是「春晚」的統籌機構「地方歧視觀」在作祟之外,恐怕也與廣東製作的電視節目不爭氣有關。而在我們澳門,「澳門歷史城區」雖有辛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卻創造不了為其配套的文化產業項目,等於是「守著寶山討飯吃」。更令人感到尷尬的是,特區政府只滿足於博彩業的一支獨秀,因為躺著也有錢收而且還是財源滾滾來,而忽略了文化產業以至是文化產業,使到本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澳門,幾乎成了「文化沙漠」。特區政府幾年前雖然也喊出了「文化產業」的口號,但只是流於口號,沒有實際措施予以落實。澳門雖然也有自己的本土電影、舞蹈等作品,但卻欠缺市場。長此下去,就將使澳門只見賭場,不見文化。不但是國家「十一五」規劃賦予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法落實(今年是實施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而且也難以為實現《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給予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定位增強「休閑」的元素。

現在,廣東省「發財立品」,要發展「文化強省」。由省一級的黨委召開全體會議來專題研究部署文化建設問題,並專門為建設文化強省作出一個決議,這是中共成立八十九年以來及中共執政六十年以來的首次,由此可見廣東省委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為此,《綱要》決定,一要抓學習貫徹,強化對文化強省建設的組織領導;二要抓重點工作,努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三要抓政策支持,構建文化強省建設的保障體系;四要抓督促檢查,確保文化強省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五要抓宣傳引導,營造文化強省建設的良好氛圍。總之,抓文化就是抓發展,因而也就像經濟一樣,將之視為「硬道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剛性措施,嚴厲到每年進行專項目考核並公佈考評結果。對工作做得好的地區和部門,要「插紅旗」,樹立典型,予以表彰嘉獎;對工作落實得不好的,要「亮黃牌」,予以通報批評。澳門特區政府看來就沒有這種魄力。 

《綱要》提出,實施「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和「發展文化消費卡工程」及其具體措施,將探索建立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補貼機制,努力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培育網絡消費等文化消費新模式,拓展教育培訓、建設、旅遊、休閑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這值得已經進行「現金分享計劃」和發放「醫療券」的澳門特區參考。

《綱要》對於人才的引進,提出一個目標──積極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用十年時間,把廣東打造成為富有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圍繞該目標,《綱要》提出不少創新的舉措,包括大力培養文化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實施嶺南學術大師培育工程。制定出臺《引進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辦法》,把文化領域人才納入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南嶺功勛獎和南嶺創新獎範圍,落實配套政策,面向國內外重點引進社科理論、文化藝術的名家大師及文化創意、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實施特級專家聘任制度,實施首席專家、文化大師工作室制度。

先是這一點,澳門就窒礙難行,因為可能會受到「反對輸入外勞」式的抵制。這正是澳門的悲哀。自己做不來,或是自己不願做,卻又不准別人幹,有如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自己不革命,也不准別人革命」。以澳門目前的文化人才來說,如果不引進輸入高端文化人才,要搞甚麼「文化創意產業」並將之做大做強,以作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的「一元」,並沖淡「賭城」的形象,就是難上加難。

澳門特區政府和文化產業人士應當將廣東省要建設「文化強省」對自己所形成的壓力,努力將之轉化為動力,力求避免邊緣化,在與廣東省的競爭中互補合作。當然,由於起步點不同,實力懸殊,澳門應當主動向廣東求援,借助外援來實施「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由此,應趁《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尚未最後正式定稿之機,盡速向廣東省政府反映和要求,將粵澳文化合作尤其是互補合作的內容,寫進協議文本中去。而籌建中的政策研究室,也應將之立項,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