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研討會探析「後ECFA」展望

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昨日在西安開幕。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ECFA」與兩岸關係發展之展望》,圍繞著在兩岸簽署「ECFA」的背景下,兩岸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深入研討。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八十多名學者專家出席了研討會。澳門特區出席研討會的,有《新華澳報》社長兼總編輯林昶,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副調研員張丹青。

在大會收到的六十多篇論文中,有三分之二是直接或間接就「ECFA」的意涵和影響,從各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的。這些論文是:台灣中國統一聯盟文宣部長戚嘉林的《「後ECFA時代」台灣同胞認同「祖國化」的論述與布局》,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的《論兩岸簽署「ECFA」的意涵和影響》,全國台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鄭勇慶的《從「ECFA」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國台聯研究室幹部高鵬的《「ECFA」的特點、影響與兩岸關係展望》,台灣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吳建德的《「後ECFA時期」兩岸關係之展望》,上海台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陳鴻惠的《「ECFA」與兩岸互信》,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雷玉虹的《試析「ECFA」的簽訂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意義》,台灣輔英

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的《兩岸簽訂「ECFA」: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里程碑與幾則負面輿論的商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研究所教授蔡瑋的《「ECFA」後的兩岸關係》,河南省海外聯誼會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沈建華的《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和平發展》,台灣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楊志誠的《從政策思維探討兩岸經濟合作架框協議(ECFA)的議題》,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的《後「ECFA」之中共對台政策》,台灣中興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巨克毅的《後「ECFA」時代的兩岸關係發展》,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的兩岸關係之探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的《兩岸經濟協議與未來兩岸關係的意涵》,全國台灣研究會副

秘書長楊立憲的《趨議後「ECFA」時期的兩岸關係》,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及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邵宗海的《「ECFA」時期兩岸政治政治議題可能發展之探討》,中國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褚靜濤的《「ECFA」與兩岸經濟互動新局》,台灣義守大學副教授李銘義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對南部產業影響分析:以高高屏為例》,台灣真理大學國貿系教授龔春生的《「ECF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和展望》,台灣景文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徐東海的《後「ECFA」時代的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政黨研究所所長李振廣的《「ECFA」將加速兩岸經濟整合》,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的《後「ECFA」時代的兩岸經貿關係》,江蘇省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張遠鵬的《「ECFA」簽署後

兩岸經濟合作模式的調整》,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的《「ECFA」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影響、進展與前景》,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講師鄭振清的《政治經濟互動與「兩岸模式」論略》,澳門《新華澳報》社長兼總編輯林昶的《有關「ECFA」、「CEPA」與「FTA」的異同》,美國王中平的《從「ECFA」看中美關係--簽訂「ECFA」,誰被邊緣化?》,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台美關係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華的《後「ECFA」時期台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能性分析》,台灣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學系教授張家麟的《後「ECFA」時期兩岸文教交流之需求與展望》,全國台聯原副會長石四皓的《「ECFA」考驗民進黨的理性問政》,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仇長根的《「ECFA」與台灣民意淺析》,澳洲MONASH大學語言與文

化學院博士候選人許建榮的《「ECFA」與親綠媒體的意識形態與經濟利益》,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的《東亞區城經濟整合與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台灣世新大學教授曾祥鐸的《關於兩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的問題》,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常務監事田飛生的《「ECFA」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浙江台聯副會長鄭博光的《兩岸雙贏》。此外,還有近二十篇論文是探討研究兩岸政治關係、文化交流、新聞交流等議題的。

全國台聯會長梁國揚在開幕式上指出,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作為海內外涉台研究學者溝通情況、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重要平台,群賢畢至、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建言獻策,對我們進一步做好對台工作,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參考促進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本屆研討會以《「ECFA」與兩岸關係發展之展望》為主題,在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背景下,圍繞兩岸經濟發展趨勢、兩岸文教交流的現狀與發展以及其他議題進行研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梁國揚又指出,當前,兩岸協商總體上還是要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但是雙方要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預做準備、創造條件。兩岸政治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隨著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這些回題是始終繞不開的。雙方可以先由初級形式開始接觸,就一些敏感性議題進行有益的探索,逐步積累經驗,凝聚共識,逐步破解難題。兩岸只有積極面對並最終破解政治難題,才能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加牢固、道路更加寬廣,才能行穩致遠,才真正符合兩岸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

(發自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