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飛糾「左」反右撥正兩岸關係發展航向

大陸海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李亞飛昨日在台灣的一系列談話,引發關心兩岸關係事務的人士的注意,並認為此有可能是北京涉台系統終於要出手,對近來兩岸從「左」、右兩個方向出現的干擾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異常情況進行「糾偏」,從而為兩岸關係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力避再次發生因李登輝發表「兩國論」破壞兩岸關係的情況。

李亞飛昨日的一系列談話內容,包括有:一、他在由《旺報》舉行的《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上致辭,列舉了海峽兩會恢復制度性協商以來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後指出,今天的兩岸關係是六十年來兩岸關係最好的發展階段。兩岸之所以能夠用合作取代對抗、用理解消弭紛爭,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根本原因是雙方有了互信的基礎。所謂互信基礎,就是二零零八年以來雙方共同維護的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正是因為有了政治互信,兩岸雙方才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妥善處理一系列敏感問題,保持了雙方良性互動的氛圍。正因為尊重互信,兩岸關係的發展才能不因一時的干擾而動搖,不因一時的困難而倒退,始終沿著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穩步向前,可長可久。

二、李亞飛在拜會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時表示,兩岸要擱置爭議、創造雙贏,第一步就是互信,而擱置爭議就是盡量求同,不是挑異。他又說,兩岸建立互信就是共同反對「台獨」。至於兩岸面對的一些問題,甚麼時候條件合適?自然就能解決,不要是說現在一定要談,而是要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

人們注意到李亞飛所說的「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首先是源自於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二零零五年五月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所提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並得到馬英九的贊同,在會見即將前往北京參加海峽兩會談判的海基會代表團成員時予以積極回應,指出這次是依據「九二共識」恢復協商,雙方都同意在這共識下進行,如此一來可避免爭議,這也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最好意義。顯然,李亞飛是要用台灣地區最高領袖的語言,來告誡台灣地區負責主管大陸事務的「當家人」,不要挑起爭議,更不要在「同」中挑異。

人們更注意到,李亞飛在談話中,只提「九二共識」,未提「一個中國原則」,這顯然是要對大陸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日前關於後撤導彈的前提是「一個中國」言論的「微調」以至是「糾偏」,避防台灣「有心人」以此來干擾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他所說的「不是說現在一定要談,而是要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顯然也是要矯正目前大陸方面某些人急著要進入兩岸政治對話以至是政治談判階段的急躁情緒。

實際上,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不像大陸,大陸地區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具有至高無尚的「話語權」,而且全國絕大多數民眾的兩岸觀基本上與執政黨保持一致,就連港澳地區的「反對派」也秉持反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主張。而台灣地區則是民主政治泛濫化,不要說是執政的國民黨面臨主張「台獨」的在野民進黨的強力反對和搗亂,就是在國民黨內部,或是為了應對選票壓力,或是為了個人和小團體的政治利益,也不盡然全都贊同「一個中國」原則,即使是贊同也不會宣諸於口 。

而「九二共識」才是國民黨內各派別的最大交集點。正因為如此,早在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胡連會」所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只提「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避提「一個中國」。二零零八年三月,馬英九當選後,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殊熱線對話時也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是中國的一貫立場。這就顯示,北京從上至最高領袖胡錦濤,下至國台辦等具體涉台部門,因為極為歡悉瞭解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而採取了表面「模糊」、實質清晰明確的策略,就是在涉台事務上而非國際事務上避提「一個中國」,而是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來代替「一個中國」。這就是筆者常說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只要兩岸當局所做的事情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就不一定要整日價將「一個中國」掛在咀邊。

實際上,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後,都是只提「九二共識」,不提「一個中國」。尤其是在「ECFA」的洽簽過程中,民進黨企圖以「政治」的手段將之「汙名化」,海峽兩會更是小心翼翼,在「ECFA」文本中完全不用任何政治詞彙。而在內地分別與港澳簽署的「CEPA」文本中,是明確寫上「一國兩制」的。

當然,即使對「九二共識」的內涵,兩岸也有不同解讀。在大陸方面是「各自以口頭的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暫時可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內涵。這已被台灣學者形容為「各表一中」。而台灣方面則是「一中各述」,亦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如此可見,即使是對兩岸已有高度共識的「九二共識」的內涵,也是以模糊化的手段來處理,大家心照不說,不必將之宣諸於口。這就像李亞飛所言,正因為雙方均採此務實手段,兩會協商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是,最近卻出現了某些與此方式有所差異的現象。一方面,是大陸方面有些人滋生了「左」的急躁情緒,希望能在經濟領域「ECFA」的基礎上,盡快進入政治協商階段,這以耿雁生為代表。不但是民進黨罵翻了天 ,連國民黨內尤其是堅決反對「台獨」的軍系「立委」林郁方,也不表贊同。

其實,國民黨並非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並非不想進入政治對話階段。相反,有相當多的國民黨人,是希望在政治領域上也能像經濟領域簽署「ECFA」那樣,盡快達成「箍住台灣,不讓其逸出『一中憲法』框架」的協議。但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不象大陸那樣由中共一家「說了算」,而是「由選票說了算」。國民有選票壓力,在相當一部分選民仍未能接受進行兩岸政治談判之前,他們只能遷就選民。如果走得太快,遭到選民杯葛,讓民進黨再次上臺,就不但是「一個中國」不用提,連「九二共識」也難以存在。

在台灣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右的苗頭,其中又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美國的一系列談話最具代表性。此被認為,這是她代表馬英九要為跑得「太快」的兩岸關係「踩煞車」。

因此,李亞飛的一系列言論,很明顯就是既糾「左」,又反右,將兩岸協商的定位拉回到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模糊」狀態,擱置爭議,創造雙贏。因此,在傳出臺灣要與新加坡洽簽「FTA」時,外交部和台國辦的發言雖然提了「一個中國」,但並未再提那個「三段式」,也是為了避免造成某些刺激。

李亞飛的「糾偏」言論,使人想了十二年前的「兩國論」風波。在兩岸剛經歷過「台海危機」,海峽兩會恢復聯繫接觸,但尚未恢復制度協商之時,只是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北京,江澤民就急躁地提出要進行兩政治對話。這引起了已暴露出「台獨」咀臉的李登輝的警覺,擔心海協會長汪道涵訪問台灣時,會真的向他直接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訴求,於是就一手泡制了「兩國論」,不但是阻止了汪道涵訪台,掐殺了向他提出進行政治對話的機會,而且連制度性協商也無法恢復。

目前的情況,先是耿雁生的急躁,後是曾是李登輝愛將的賴幸媛的「踩煞車」,與當年「兩國論」風波爆發時的情景,又何其相似乃耶?!因此,只有回顧這段歷史,才能更清楚、更贊同李亞飛昨日一系列言論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