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要抓好文化事業 既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要抓好文化事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的一個重頭施政項目。因此,特首崔世安在二零一一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就有「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過程中,特區政府將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投放,支持本地的文化創作,研究加強保留具有卓著藝術貢獻、本土氣息的文化作品,豐富特區的文化遺產內涵。在文化局增設的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和新成立的文化產業委員會的基礎上,研究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基金』,結合政策的制訂和實質的支持,務實地推動澳門的文化意產業」的論述。不過,這段論述是置於「推動區域合作發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的章節之內,並與會展業、中醫藥產業、商貿服務業等產業一起,被歸納在「鞏固本地經濟特色」之內的。由此可見,特區政府是把文化創意產業視為經濟範疇的政務。

但在經濟財政範疇的二零一一年度「施政方針」中,卻未見有提文化創意產業,即使是在「促進適度多元」項內。而在社會文化範疇的二零一一年度「施政方針」中,卻明確規定,「在推進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的職能機構作用和文化產業委員會的諮詢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和多種渠道,推動文化創意業發展」。這就顯示,文化創意產業雖是屬於經濟範疇的政務,但由於其具有文化的內核,故仍是由社會文化範疇來主導。

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既然是產業,就是屬於經濟活動。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與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耿秀彥的詮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就是,源自于個人文化知識的積累,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的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能夠為公眾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繫的行業集群。文化創意產業它共由三個語彙組成,三個語彙三層意思:文化、 創意 、產業;通俗的講 ,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土壤+種子=成果)。 也就是說,沒有肥沃的土壤就不可能生長出優良的種子;土地不肥沃、種子不優良,成果自然也就不豐碩。所以說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是基礎,沒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就不可能有好的文化創造力。

按照按照我國台灣地區的實踐經驗,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包括:一、.視覺藝術產業:從事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品的創作、藝術品的拍賣零售、畫廊、藝術品展覽、藝術經紀代理、藝術品的公證鑑價、藝術品修復等的行業。

二、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從事戲劇(劇本創作、戲劇訓練、表演等)、音樂劇及歌劇(樂曲創作、演奏訓練、表演等)、音樂的現場表演及作詞作曲、表演服裝設計與製作、表演造型設計、表演舞臺燈光設計、表演場地(大型劇院、小型劇院、音樂廳、露天舞臺等)、表演設施經營管理(劇院、音樂廳、露天廣場等)、表演藝術經紀代理、表演藝術硬體服務(道具製作與管理、舞臺搭設、燈光設備、音響工程等)、藝術節經營等的行業。

三、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從事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村等的行業。

四、工藝產業:從工藝創作、工藝設計、工藝品展售、工藝品鑑定制度等的行業。

五、電影產業:從事電影片創作、發行映演及電影周邊產製服務等的行業。

六、.廣播電視產業:從事無線電、有線電、衛星廣播、電視經營及節目製作、供應的行業。

七、出版產業:從事新聞、雜誌(期刊)、書籍、唱片、錄音帶、電腦軟體等具有著作權商品發行的行業。

八、廣告產業:從事各種媒體宣傳物的設計、繪製、攝影、模型、製作及裝置等的行業。獨立經營分送廣告、招攬廣告的行業亦歸入本類。

九、設計產業:從事產品設計企劃、產品外觀設計、機構設計、原型與模型的製作、流行設計、專利商標設計、品牌視覺設計、平面視覺設計、包裝設計、網頁多媒體設計、設計諮詢顧問等的行業。

十、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從事以設計師為品牌的服飾設計、顧問、製造與流通的行業。

十一、建築設計產業:從事建築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展場設計、商場設計、指標設計、庭園設計、景觀設計、地景設計的行業。

十二、創意生活產業:從事以創意整合生活產業的核心知識,提供具有深度體驗及高質美感的產業。

 

十三、數碼休閒娛樂產業:從事數碼休閒娛樂設備、環境生態休閒服務及社會生活休閒服務等的行業。包括:A.數碼休閒娛樂設備——3DVR設備、運動機台、格鬥競賽機台、導覽系統、電子販賣機台、動感電影院設備等。B.環境生態休閒服務——數碼多媒體主題園區、動畫電影場景主題園區、博物展覽館等。C.社會生活休閒服務——商場數碼娛樂中心、社區數位娛樂中心、網路咖啡廳、親子娛樂學習中心、安親班/學校等。

澳門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澳門的條件和優勢,開拓澳門自己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使其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的重要一元,以優化澳門的經濟結構。但須注意的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在「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內的表述,是「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因此,必須在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作出適當區隔的同時,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並將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擺在前頭。這是因為,文化是意識形態,發揮著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文化企業和文化事業盡管運作模式不同,但不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都是文化陣地,都不能單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都要堅持社會效益的第一的原則,正確引導和發展大眾文化,自覺抵制低俗,決不見利忘義,決不給腐化人們心靈、破壞社會風氣的文化垃圾提供滋生場所。

在這裡,必須吸取一個教訓,就是不要把一些應當作為社會公益性的事業,在時機未成熟之前,就硬生生地將之轉型為產業。就以內地來說,過去教育、衛生及住房是屬於社會公益性事業的。但在將之改為「教育產業」、「衛生產業」和「房地產業」之後,就產生了「上學難」、「看病難」、「買樓難」等問題,並成了壓在人民頭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以致成了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這個教訓,應當吸取,不要一說轉型,就放棄社會效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因此,「施政報告」和「施政方針」的做法,將文化事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既區隔開來,又有機地統一,是正確的。一方面,「施政報告」中,是把文化創意產業擺在經濟財政範疇,與其他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興產業歸擺在一起;另一方面,仍是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將文化事業擺在第一位,致力優化文化生活素質,增加藝文表演空間,為廣大居民提供更理想的文娛康樂和休閑場所,透過舉辦各類特色節慶活動、文藝表演和展覽,活躍居民的業餘生活。而在「施政方針」中,則是大力推行精品策略,以優秀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節目,提升「兩團」、「兩館」的水平。辦好演藝學院和一年一度的青年音樂比賽,發掘和培養更多的本地藝術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緊緊地掌握好文化這一陣地,更好地建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