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調提名辦法能否實現民進黨翻身之夢?

民進黨在獲得連續幾場選舉、尤其是在「五都」選舉中再次創下總得票率超過國民黨的佳績之後,對明年底的第八屆「立委」選舉和二零一二年三月的第十三任「總統」選舉的信心大為增強,誓要收回「失地」。為此,「五都」選舉剛過,全黨就已進入為下屆「立委」和「總統」選舉「操兵」的臨戰狀態,不但是快速成立了黨內規章研修小組,以便研擬出最有利於民進黨選情的「總統」和「立委」黨內初選制度,而且還決定將「總統」初選時程提前,從以往的選前一年的五月提前到三月,以讓獲提名者能有充裕的時間作參戰準備,及敉平初選時可能會在黨內產生的裂痕。

為配合上述時程,民進黨中執會已決議,將於明年一月二十二日召開臨全會,以議決《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的修正案,修改「立委」、「總統」的黨內初選制度。黨內規章研修小組的工作態度頗為積極,工作進度也較決,成立不到半個月就已開過兩次會。昨日召開的第二次會議,與會者多數認為,區域「立委」和「總統」初選應是以全民調產生,而不分區「立委」則是除了民調之外,也適度納入黨意,讓黨員有參與感。

對「立委」與「總統」初選採用全民調進行,似乎是受到「五都」選舉贏了裡子的鼓舞。因為在「五都」初選中,就是吸取上次「立委」和「總統」初選的教訓,摒棄以往使用過的各種參選制度,尤其是對民進黨的內部團結傷害甚深的「排藍民調」方式,因而改用全民調方式,使「黨意」與「民意」的距離拉近,提名較受選民所接受的參選人,從而在正式對決時,能夠爭取到較多選民的支持。而且,初選採用全民調方式,也意味著民進黨將徹底剷除「人頭黨員」和「口袋黨員」的弊端,真正地體現民進黨黨名所標榜的「民意」、「進步」。但是,卻有可能會遭到對手政黨以混水摸魚插手參加初選,發動其支持者在接到民進黨的調查電話時,故意支持民進黨內戰鬥力較弱的參選人,從而攪亂民進黨的部署。

按照西方的政黨制度,一個政黨的權力核心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黨主席,其二是提名機制。由於在西方政黨制度中,政黨只是選舉機器,故黨主席未必掌有黨內的實權,特別是在執政之時。相對之下,提名機制因是決定誰可以代表黨來參加選舉,可以說是通往政治權力之鑰,尤其是在政黨板塊涇渭分明之際,只要獲得黨的提名,幾乎可以說是當選的保證。在一般情況下,當有意參選者的人數多於當選的席次之時,如果協調不成,就必須依靠初選制度來定奪。因此,黨內提名制度是走向權力的第一道門檻。

而從宏觀上看,政黨以初選制度來提名該黨的候選人,具有三層意義:一、初選是政黨黨內民主化的具體指標之一;二、初選可提供黨內候選人向黨員(或一般選民)推銷自己的機會;三、初選可提升政黨在正式選舉時的競爭力。首先,實施初選提名制度,基層黨員或一般選民就將可藉由初選而擴大其參與黨內決策的管道與影響力,這無疑是政黨黨內民主化的一大進展,而黨員亦可因此而增加對所屬政黨的認同與向心力。其次,藉著初選的提名制度,候選人也可接觸到更多的民眾,給黨員或選民更多的資訊,並可善用媒體凸顯候選人的人格特質與政策立場,塑造候選人的正面形象,使黨員或選民的意見更受到重視。其三,民主國家中政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推舉候選人競選公職,並進而取得組織政府的機會,以實現政黨的理想、政綱或政策;政黨藉由初選的實施,將可擴大政黨的社會基礎,並使政黨所推薦出來的候選人,更能代表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意見與利益,也更有機會在正式的選舉中脫穎而出獲得勝利。

民進黨自成立以來,黨內初選提名制度經歷了幹部評鑑、黨員初選、公民投票、民意調查等形式,但往往是採多種形式結合的辦法,較少採用單一形式。民進黨剛成立時,多採推薦提名制度。實際上,催發民進黨成立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黨外民主運動的高漲,越來越多的黨外人士投入選舉活動。那種黨外人士單打獨鬥,「水牛過河各顧各」,憑藉自身優勢自行報名參選的方式,已不適合形勢的發展,有可能會消費選票資源,因而開始思考集中推薦的方式。就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各路黨外人士在圓山大飯店開會,討論推薦公職提名人的過程中,有與會者提議,不如乾脆成立政黨,以方便提名和統籌指揮選戰,從而催生了民進黨。因此,民進黨成立初期,仍然沿用這種推薦提名的方式。

但隨著黨內派系的壯大,各黨派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對推薦制度有不同意見,並以「民主」、「進步」為由,提出以黨員直接投票方式進行初選,由黨員來決定誰代表黨出戰。但民進黨建黨以來,其黨員人數最高峰時也只有四十萬之,而選舉得票卻常高達三、四百萬票以上。黨員與支持者差距過大,就很容易產生「黨意」與「民意」的差距;機械的由黨員直接投票初選,而不做適當的調整配套制度,難免產生「黨意」與「民意」的落差。何況,民進黨內有一些擅於玩弄權謀術數、精於合縱連橫的政客,逆向操作,利用此制度來壟斷「黨意」、扭曲民意。他們使用各種手段,從社會上拉人頭入黨,代為登記入黨,代為繳交每年一千元的黨費,甚至代為保管黨證,從而產生了「人頭黨員」的問題,

為了糾正此弊端,民進黨提出了黨員投票和幹部鑑定各佔一半的方式。接著又參考美國的政黨提名制度,全民投票決定提名人,以圖縮短「黨意」和「民意」的差距,而且也可有著全民投票產生候選人,提早為候選人造勢,營造氣氛。幹部鑑定是民進黨內派系政治生態的產物,黨內各派系之間往往為了爭奪和瓜分黨內提名權,在幹部評黨過程中相互換票,這使得黨內小派系和沒有派系屬性的政治人物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進入二十一世紀,民進黨的黨內初選演變為兩部分初選制度。第一階段為黨員投票,第二階段為民調。民意調查佔百分之七十,黨員投票佔百分之三十。但在上屆「立委」初選中卻搞了個「排藍民調」,將主張緩和兩岸關係的「新潮流系」等打成「十一寇」,除李文忠外全部落選,更加劇民進黨在「立委」、「總統」選舉中的敗象。

現在民進黨計劃採用「全民調」,可能是兩層意思。其一,是提名人全由民調產生,排除傳統的黨員投票、幹部推薦等形式;其二是單純民調,不再搞「排藍」之類。當年深受「排藍民調」之苦的「新潮流系」,是極力主張全民調的;謝長廷曾經反對「公民調」,但可能是後來他權衡形勢,察覺到自己再戰「二零一二」的機會不大,但在蔡英文出戰「總統」選戰時,自己以第一高票中常委的優勢,擔任代理黨主席的機會較高。而「謝系」子弟兵尤其是蘇嘉全在這次「五都」選舉中表現不錯,蘇嘉全現又擔任秘書長,故全民調對自己派系有利,故而據說「謝系」已經表態,支持全民調」

反對全民調的,主要是仍在幻想推出人選爭戰「總統」的「公媽派」,尤其是呂秀蓮。不過「公媽派」和呂秀蓮在黨代會上的實力較弱,可能難敵大多的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