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人筆下的清明節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在古人心目中,不僅僅是個“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事節日,還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它既有因為祭祀活動而淚灑墳塋的悲情,也有因春遊踏青等習俗活動而賦予的歡樂。它是一個悲喜交加、哭笑並存、多姿多彩的節日。唐宋兩代詩人們積極參與了這些活動,用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幅清明節的生動圖畫,既表達了他們的節日感受,也為後人留下了若干習俗方面的記載,具有史料價值。

需要提及的是,在唐宋詩人的筆下,常常把清明節與寒食節連帶著寫。清明節的前三天是寒食節,它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廉士介子推而訂立的,由於介子推不願當官而被火燒死,遂將其遇難日定為寒食節,節日裏要禁火三天,人們只吃冷食,到清明節時才起新火做飯。本文題中的“清明”也包含了寒食節。

淒風冷雨烘掃墓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的這幾天,是人們祭掃墳塋的日子。一早,白居易帶著兒孫和僕人,前往祖塋掃墓。掃墓的人有的已到墓地,正在剷除荒草,給墳頭添加泥土;有的在焚香、上供、跪拜、送紙錢,灑淚慟哭,寄託對逝者的哀思。早在開元二十年,皇帝就下達了詔令:將此時的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這條詔令,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環顧四周的悲哀景象,不禁隨口吟出下麵的詩句:“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寒食野望吟》)他充分調動了精於刻畫的長處,以細緻的筆墨,借淒風苦雨的景物烘托,描寫了人們掃墓上墳時的悲戚情景。作者對墓地環境的描寫令人感傷:曠野蒼茫,古墓累累,淒風勁吹,紙錢紛飛。黃壤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寂寞無聲。此時此刻,點點淚滴與蕭蕭暮雨,合流為一,蒼天也在與人同悲呢!字字句句充溢著作者的傷悼,反映了唐人“慎終追遠”的孝道理念和思親情懷。

詩中提到“送紙錢”的細節,許多詩人都提過,如薛逢寫道:“清明縱便天使來,一把紙錢風樹杪。”(《君不見》)是說紙錢被風吹到樹梢上。王建寫道:“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寒食行》),既然寒食節裏不許動火,紙錢就不能焚燒,那麼黃泉之下是收不到了。不過,這裏提供了一個信息:寒食節的節期是三天,如果是在清明節上墳,由於可以動“新火”了,燒紙錢就成為可能。關於清明節這天啟動新火,有詩為證:杜甫在《清明二首》其一中說“朝來新火起新煙”,韋莊在《長安清明》中說“內宮初賜清明火”。當今有人說清明節這天也要禁火,是錯誤的。

唐人十分重視祭祀祖墓,即便是流落他鄉,也在此時念念不忘。杜甫晚年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寫詩給兩個兒子:“幾年逢熟食,萬裏逼清明。松柏邙山路,風花白帝城。”(《熟食日示宗文、宗武》)邙山,在今河南省偃師市北,杜甫家的祖墳就在那裏。“萬裏逼清明”的“逼”字,寫出了身在萬裏之外的詩人因路途遙遠不能給祖先掃墓的無奈。杜甫客居異地不忘祖塋的情懷,反映了唐朝人共同的崇祖心理。

宏聲壯語贊拔河

清明節前的夜晚,唐代詩人薛勝翻來覆去睡不著,一想到明天京都要舉行拔河比賽,兩眼就冒光。他太喜歡看這個展示人的堅強意志和集體力量的活動了,場面異常壯觀。

好不容易盼到天色放明,連早飯也沒顧得吃,薛勝就急急忙忙往賽場趕。賽場上,繩子剛剛抬到展開,這繩子足有小孩胳膊那麼粗,有一千尺長。正在驚詫之際,就見比賽的雙方喊著號子進入了賽場,一個個虎背熊腰,精神抖擻,摩拳擦掌,意氣風發。裁判官也到了位置,命令雙方把繩子拉緊,隨即把手中的旗往下一擺,喊了聲“著!”比賽開始了,參賽者瞪圓了雙眼,抿緊了嘴唇,把繩子拉得幾乎迸出火花。圍觀的人群發出海嘯般的呐喊助威聲……

太棒了!太過癮了!回到家中,薛勝把目擊的場面寫成了《拔河賦》,賦的開頭先寫陣形之壯大,“壯士千人,分為二隊”,繼而寫繩之長達“千尺”。比賽開始,“於是勇士畢登,囂聲振騰。”壯士們“身挺拔而不動”,巨大的力氣簡直能夠撼動不周之山,甚至要把地軸踏彎。雙方陣式,如同“秦皇鞭石而東向,屹不可推;巨靈蹋山而西峙,嶷乎難摧。”賦的最後揭示了壯觀場面的力量來源:“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這是大唐國威的表現,是盛世精神的閃光。“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是這篇壯賦的思想昇華:向敵國展示國力之強大、民心之強悍!

彩筆搖盪秋千影

唐宋詩人喜歡在清明節觀看蕩秋千與踢皮球(當時稱為“蹴鞠”)是因為這兩大習俗活動為節日增添了空中的飛動的姿影,具有生動的氣氛。當時的詩人們經常把二者並列攝入詩境之中,為作品增加氣韻之美。如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說男人們屢次把皮球踢得高過飛鳥,少女們相競把秋千蕩出垂楊,正是力與美的交相輝映。在描寫蕩秋千的優美作品中,當屬晚唐詩人韋莊的《鄜州遇寒食》和韓偓的《秋千》最為出色,前者詩雲:“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綠柳如煙,花樹芬芳,晴空明淨,在這美好的環境中,一位女郎在用力蕩動秋千,時時把美麗的身姿送上晴空,“撩亂”二字寫出秋千擺動之快。這顯然是一位健壯的女郎。

而韓偓的《秋千》則描寫了一個體力不支的少女蕩秋千的窘況:“池塘夜歇清明雨,繞院無塵近花塢。五絲繩系出牆遲,力盡才瞵見鄰圃。下來嬌喘未能調,斜倚朱欄久無語。無語兼動所思愁,轉眼看天一長吐。”春雨初停,庭院無塵,花塢附近,秋千晃動。蕩秋千的少女用力登踏,擺動的高度卻總是超不過牆頭。她累壞了,從秋千上下來,倚著欄杆嬌喘吁吁,久久說不出話來……作者精于選取生活細節,生動地表現了少女的形與神,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郊原鬥草誕華章

宋初宰相晏殊,喜歡在清明節裏踏青,迎著和煦的春風,頂著高懸的麗日,瀏覽吐豔的群芳。這位宰相看見兩個農家姑娘在做“鬥草”遊戲。“鬥草”就是看誰認識的野草名多。那美麗的畫面使他看入了神。於是,他把适才見到的春天景象與鬥草遊戲填寫成一首《破陣子》詞,以清新的筆觸紀錄了這一生活的瞬間,詞曰: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這首小詞,上闋是以景物作陪襯,給下闋“鬥草”遊戲佈置環境背景。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清新淡雅,先看取景:燕子、梨花,乃輕盈小巧之物;池塘上的碧苔只有三四點,顏色輕淡;黃鸝藏在樹葉後面,偶爾發出一兩聲鳴叫,聲音不雜;太陽緩緩地移動,柳絮輕輕地飛舞。再看記事:人物是農家少女,年紀輕輕,正處於生命的春季;笑聲是“巧笑”,嫵媚而文雅;地點是桑間小路,清潔而寧靜;遊戲是鬥草,歡樂而輕鬆。總之,景是清新淡雅之景,人是清新淡雅之人,事是清新淡雅之事,景物與人事緊密融合,構成一幅婉麗清雅的新春圖畫,是作者唱出的一曲深情的清明頌歌。

唐宋文人以其親身經歷寫下這些詩詞歌賦,表達了他們的生活感受,也紀錄了清明節的若干習俗。這些作品因此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韓成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