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拓糧食渠道抗通脹

【本報訊】政府昨日介紹近期政府積極拓寬内地輸澳糧食渠道的工作。但對傳媒質疑食品批發價零售價相差數倍,政府只表示政府難以直接干預市場價格。

政府不斷開拓貨源

政府助理發言人陳致平表示,去年12月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北京述職期間,與國家商務部及國家質檢總局商討擴寬内地輸澳糧食及農副產品的渠道,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

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譚偉文指出,為建立多元化渠道,主要從政府主導及業界主導兩方面進行工作。前者指政府積極與不同地區,尤其與內地的食品供應部門溝通,拓寬供澳糧食渠道。後者則由業界作主導,政府擔任輔助角色,鼓勵業界,特別是小規模企業直接與各地供應商洽談,並協助他們到訪各地,接觸不同的供應源和進行實地考察,減低中間環節所造成的額外成本。

他說,政府於上月曾組織業界前往安徽合肥,讓他們與當地供應商洽談,最終兩地業界簽署了包括糧油、香米、冰鮮肉、蛋類等範疇共6份合作意向書。目前,政府正協助業界落實意向書的內容,了解這些內地供應場所是否為原有的供澳食品場所。他強調只要供應場所及其輸澳產品符合國家安全和衛生標準,便可獲得註冊,以達至拓寬輸澳食品的渠道。

經濟局長蘇添平表示,本澳近兩個月的糧副食品價格基本平穩和向下,政府希望透過協助業界開拓貨源,令食品價格趨向平穩。未來,除内地外,政府亦會組織本澳商人到東南亞等國家尋找合作機會。

批發零售價相差數倍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本澳糧油、農副產品、鮮活食品的零售價比進口價和批發價相差1至3.5倍。如2月份,鮮豬肉批發價每公斤21.8元,零售價為51.2元,白菜批發價每公斤3.7元,零售價13.5元。傳媒質疑即使來貨價降低,開拓更多貨源,零售價亦難下調。

蘇添平承認開拓貨源,不一定保證物價平穩或下降。但他重申,在自由經濟市場前提下,政府難以直接干預市場價格,惟政府會密切關注供應情況及物價變動,盡可能創設條件,包括協助業界前往各地開拓更多貨源,建立更穩定和多元化的供應渠道,減少供應鏈內的中間環節,降低物價成本,營造自由競爭及更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避免貨源單一而令食品價格不穩。

譚偉文則認為,決定價格的因素很多,經營者有不同的成本要付出,這個價格是在計算了成本後統計出來。對傳媒追問如何看待食品批發價零售價相差甚大,市民被經營者嚴重“抽水”,蘇添平和譚偉文均沒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