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王允昌出版《孫中山與澳門》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由於澳門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因而辛亥革命及孫中山也就與澳門有機地聯掛了起來。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由曾任「臺北駐澳門辦事處」主任的王允昌撰寫的《孫中山與澳門》一書,也於近日由台灣「禦書房」出版。

王允昌是江蘇省潥陽人。抗戰時期在重慶四川長大,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底前往台灣,就讀臺北市建國中學初一,一九五五年參加第一屆大專聯考,考取省立農學院園藝系。一年後考取西班牙國家獎學金,赴西班牙留學,在西班牙國立新聞學院畢業,西班牙馬德裏中央大學法學院最高班肆業,秘魯最高新聞學院碩士班畢業並獲最高新聞資格,厄瓜多爾國立惠夜基大學社會傳播學碩士,陽明山實踐研究院第六十期結業。

王允昌歷任中央通訊社駐西班牙記者,中央社駐中南美洲特派員,中央社駐中南美分社主任,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九年曾先後隨團採訪沈錡特使團(二度)、李國鼎經貿團、張繼正經貿團、穀正綱世盟團、嚴家淦「副總統」特使團(三度)、賴名湯軍事訪問團及楊西崑訪問團等訪問中南美各國十二次。

王允昌從一九七七年起轉入「外交部」,先後出任駐秘魯代表處首任代表,駐厄瓜多爾惠夜基商務處處長,駐阿根庭代表處代表,駐澳門代表處處長,駐葡國代表處大使級代表,二零零二年一月屆齡退休。王允昌退休前,敘相當於副部長級的十四職等。現任中國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全國工總經貿事務委員,華僑協會顧問。曾於一九八六年出版《認識拉丁美洲》,一九九七年出版《拉丁風情》。

王允昌在《孫中山與澳門》的「前言」中說,一九九四年夏,他由南美阿根庭調返台灣剛滿一年,即奉派前往澳門服務。當時,澳門國際機場尚未完工,台澳之間尚無航班,赴澳門走馬上任只能經由香港搭乘飛翼船前往。在澳門工作近五年期間,感受到當地居民及葡國人士對國父孫中山先生十分崇敬,並以國父與澳門淵源深厚引以為榮。因此,他即引用各項史料,撰寫一本有關國父與澳門專書,聊供一般讀者參考。

王允昌在澳門期間,曾在公餘之暇,發動當地僑胞整修國父元配盧慕貞夫人墓園及墓旁一座涼亭。此外,由於盧太夫人故居(現改為國父紀念館)年久失修,地面開始傾斜,他即向島內有關方面反映,籌得一筆款項修復,俾「國父紀念館」仍以繼續對外開放。

王允昌在「前言」中說,此書完稿後,想到另外兩則有關澳門話題:在他抵任約一年後(一九九五年),澳門國際機場興建完工,澳門當局即與台灣民航局進行「台澳航運協議」協商。他當時由於職務關係,僅能充當幕後策劃人,經為期三個月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台澳正式開航,為兩岸準直航舖路。同時,兩岸旅客可以「換班機編號而不換班機」方式,往返海峽兩岸,即所謂「澳門模式」,當時被認為是一項重大突破。

台澳通航後,兩岸關係漸趨改善,雙邊民間交流亦較以往熱絡。王允昌即建議台灣有關單位,不妨趁台澳通航進一步加強與對岸接觸,並設法安排在澳門舉行「李江高峰會談」(當時的李登輝「總統」與江澤民主席),因澳門較其他地區更具「李江會談」條件,其理由有三:

一、澳門設有「國父孫中山紀念館」,為舉行高峰會談理想地點;

二、澳門尚未回歸,仍由葡萄牙管理,屬「第三地」,地位超然;

三、澳門距海峽兩岸較近,具地理優勢。

王允昌又指出,當時,澳門華文報《華澳日報》亦曾建議趁台澳通航在澳門召開「李江會談」(該報立場親中,此建議可能為中方授意),但不巧李登輝就在此時赴美國訪問,亦就是所謂「康乃爾大學之行」,立即遭到對岸「文武攻嚇」強烈反彈,計劃遂告落空。此雖屬機密,但時過境遷,已無任何機密可言。

王允昌說,《孫中山與澳門》一書能趕在「建國百年」期間出版,得力於名記者李福麟之助甚多。李福麟曾任「美聯社」、英文《南華早報》及中央社駐澳門特派員多年,現任職「澳廣視」資深編輯,為當地新聞文化界公認的澳門問題權威。

王允昌在「前言」中所提到的筆者所撰寫「澳門是江李會談最佳地點」系列評論,「可能為中方授意」,僅是猜測而已。不過,當時筆者所指的幾點優勢,當時確曾獲得北京有關人士重視:一、中國人重視「周而復始」,澳門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開第一步的地方,倘有關兩岸統一的談判也是由澳門開始進行,就是「周而復始」,並預示談判將會圓滿成功;二、澳門是中國領土,當時仍暫時由葡國管治,既符合江澤民希望在中國的地方進行會面談判的要求,又能遷就李登輝關於在「第三地」進行會面的主張,來個中間折衷;三、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持護照進入澳門,均不需要簽證,也反映了這種「中國領土」的屬性,更因無須事先辦證而可避免走漏消息,容易保密。筆者的這個觀點,也由國民黨澳門支部報送國民黨海工會並得到其重視。

《孫中山與澳門》共分六章。該書指出,由於孫中山先生誕生地香山縣與澳門僅一線之隔。因此,澳門與其革命事業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孫中山先生十三歲時(一八七八年)由澳門乘船赴夏威夷,第一次接觸西方文化。七年後(一八八五年),再度由澳門前往夏威夷。此時,由於年歲較長,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甚深,遂有了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帝制的決心。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深造期間,常利用週末假期赴澳門與革命志士論政,即所謂「四大寇」。爾後於澳門行醫,即秉持「藉行醫為入世之媒,以革命為救國之實」的理念。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先生受到澳門維新改革人士鄭觀應影響,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主張。一八九五年孫中山在廣州策劃起義失敗,遭到清政府通緝,潛逃澳門避難,幸受葡國友人飛南弟暗中協助,將孫中山化妝成村姑乘船赴香港,轉日本神父,救了孫中山先生一命。倘無葡國友人之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可能無法完成,則中國現代史亦將要改寫。史學家對此有一段評論:葡萄牙雖佔據澳門超過四個世紀,但葡國友人拯救孫中山先生之舉,此漫長的四百多年已「值回代價」。

(發自臺北)